你一定不喜歡行走在黑夜里
每隔一段時間,我精神上都要來一次例假。大姨父幽靈般冒出來,陰陽怪氣地跟我說:我沒事,就是想來看看你。
前天傍晚,他又來看我了。他站在房間角落里什么也沒有說,便有一股強烈的負面情緒襲擊了我。
我刪除了當天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也刪除了我寫文章時的快樂。
然后,惶惶不安,和沮喪對峙。
你們也許有過那樣的時刻,在某一個瞬間,精神上突然失去依恃,成就感全無,內心仿佛鬧起饑荒,比兵荒馬亂更亂,比洪水猛獸更狠。像在一座陌生城市被歹徒洗劫一空。
舉目四顧,孤立無援。甚至在一剎那懷疑生存的意義。
好在這么多年來,我練就了一些對付負面情緒的技能。心底憤怒時,深呼吸三大口,經過體內濁氣與體外空氣的交換,那股子無名業火就滅了。情緒無力時,沒心沒肺睡一覺,一睡解千愁,睡醒再重頭。
那天,我選擇了在朋友圈找人聊天,我像祥林嫂一樣,如實相告情緒失落的原因——我覺得特沒成就感。還和有個朋友分析了為什么我覺得沒有成就感。
善良的人們,紛紛動用自己的技能安慰我,鼓勵我。
有說失業跟我比慘的、有讓我縮小目標的、有夸我有才的、還有姐姐給我唱歌......我一邊享受著善良人給予的精神告慰,一邊人格分裂地審視自我。別人都說我是婦女之友,難過之時,有婦女安慰,也算是因果循環。
聊了一個多小時,大姨父悄悄遁走。晚上睡了一覺,第二天精神滿滿的繼續工作。
這樣的情緒變化,以前也有。情緒告訴我,我還活著,還和外部世界產生關聯和碰撞。高低起伏的情緒峰值,為平仄的生活制造了起伏的波段。但我討厭情緒化,也很慶幸自己具備情緒調節的能力。
心理學上說,情緒是一個人的心理能量,無所謂對錯。有起有伏,自我調節,才是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學這么講,并不是贊美情緒,而是說情緒變化是一個正常的存在。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種影響情緒的情境——孤獨。
我在知乎和公眾號上都寫過孤獨的文章,我漫長而孤獨的生活經歷讓很多人感慨。有人私下問我一個問題,怎么能克服孤獨?我都沒有給任何人私下做過答復。但這件事,提供給我一些可供分享的經驗。
確定的說,孤獨并不具有五彩繽紛的屬性,甚至不具有詩意。
因為孤獨總得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個體厭倦或恐懼社會關系。二是社會群體放棄了你。個體放棄社會交流,無非是因為害羞或自卑;你被群體拋棄,這說明你身上有很多不被群體認可的特質。不管哪一種原因,當你的境遇可以用孤獨來形容時,你很可能已經與憂郁為伍了。
大量的心理學報告顯示,孤獨的人更容易形成負面認知、自我挫敗感強、低估自己的社會價值,情緒反應過度敏感,一個人孤獨久了,他就會失去正常交流的能力,更會失去正常交流的心態。如果你不是尼采和叔本華,這種孤獨帶來的負面情緒和負面形象,會受到世俗化社會生活的排斥,將孤獨的人推向更遠的邊緣。
我在面臨孤獨侵襲的時候,負面情緒是如影隨形的。我會用寫作梳理自己的情緒,或者和朋友交流。寫作和找朋友交流,有著同樣的屬性。就是你試圖在心里和自己、以及外部世界之間建立橋梁。情緒雖然灰暗,但心靈是敞開的、接收的、允許信息對流的,對話過程中,壞情緒能得到釋放,心情也會變輕松。
多年來,我一直保持著這種調節情緒的習慣。
前天情緒突然掉入低谷,內部的原因是我覺得自己寫作天賦有限,寫出來的文章自己一直不滿意。加之公眾號長期不死不活,挫敗感復合而生。我就選擇了溝通,并且真誠的告訴別人,我的負面情緒來源于哪里。
在我向別人傾訴的過程,我梳理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業余時間勤練手,別無它法。
《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這樣的一段情節,主人公霍爾頓“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就守望在懸崖邊。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相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霍爾頓是個迷失過的孩子,曾經離懸崖很近。他心里清楚每個迷失的孩子都有可能在狂奔中掉下懸崖,當他心里建立保護別人的念頭時,他也就擁了保護自己的精神力量。而當你被負面情緒纏繞時,你也要做一個自己心靈的守望者,在它把你拉向懸崖的時候攔住它。
因為我知道,沒有多少人喜歡行走在情緒的黑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