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防御機制的代表
? 投射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生活當中我們對于任何一個人的想法、感受都可以說是投射,因為你認為別人是什么樣的,肯定是你帶有你主觀的感受。
狹義上看,投射的概念是個體將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歸于別人。比如我感到有敵意,但是我不能接受自己對別人有敵意,我就會感受到別人大概對我有敵意。在生活當中可能表現為,嚴重的偏見、因為猜疑跟別人拒絕親熱,對于外界危險過分警覺以及為了說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證據”等。
? 分裂樣幻想/白日夢:
個體為解決矛盾沖突或為獲得心理滿足而應用幻想,或者經常沉湎于孤獨的隱退狀態之中。
可能會極度的自我封閉,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幻想當中,不跟人來往或用古怪的行為來使別人遠離自己。
例如,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在網絡當中的交往相對比較安全,可以獲得一定的滿足,而且自己想撤離就撤離,可以避免現實當中跟人交往時可能受到的傷害。
?疑病/軀體化:
軀體化的過程通常是:由生離死別、孤獨或未被接受的攻擊性沖動所產生的對別人的譴責,首先轉變成自責,然后是訴說疼痛、軀體疾病等。把別人的特點內射到自己體內,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
這種防御機制允許應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責他人,而不直接向他們提出要求,也不會為了別人忽視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達的)而訴苦。
雖然這個概念是西方人創立的,但是在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背景當中,這種現象可能更普遍、更常見。
但我們的文化當中,一個人直接表達心理的情緒的痛苦,好像不是那么被鼓勵,相反的,生理上的不舒服,比較容易得到周圍的同情和幫助,是尋求幫助的一塊敲門磚。
(未完待續)
選自張海音《一篇文章讓你了解“防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