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譯】
適逢冬至佳節,旅居邯鄲驛站。燈前抱膝而坐,只有影子相伴。遙思家中親人,今晚團聚過節,暢談直到深夜,聊得很多很多,當然還包括遠行的我。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創作背景】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三十三歲,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是唐代中央基層文官之一,官階自從九品下階到正九品上階,品階雖低,但任職要求很高,除授校書郎官職的一般都是及第進士中的佼佼者或制舉登科的“非常之才”。校書郎屬于清官序列,職務清閑,待遇優厚,升遷快速,前途光明,被唐人視為“文士起家之良選”,社會地位和認可度都很高,“非貢舉高第,或書判超絕,或志行清潔的不輕授”。
是年歲末,白居易出差到了邯鄲。當時,他擔任校書郎不到兩年,還是一個的“職場新人”,資歷尚淺。何謂新人?就是人家放假的時候,你出差;人家休息的時候,你加班。
按唐朝慣例,冬至佳節,朝廷和各級官府放假7天。民間也很熱鬧,人們穿上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高高興興過節的氣象。而此時的白居易正在宦游,孤身夜宿于旅館,思念遠方的親人,有感而作此詩。
【詩作鑒賞】
這首詩描寫了冬至佳節夜里,作者獨居驛館,倍加思念家人的情景。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的冬天,詩人因公出差,暫居邯鄲驛館。冬至佳節這天,驛館外,家家團聚,歡聲笑語不斷;驛館內,詩人落落寡歡,燈前影子作伴。遙想今晚家人過節,一定又是徹夜暢談,一定不會少了對游子的掛念,一定知道遠行之人想念家園。
詩人自己非常思念家人,但不從正面說自己的思念,而是從對面落筆,想著家人過節時如何思念自己這遠行人,這就把思鄉之情表達得更加濃郁。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聽驛館之外,百姓團聚笑談;看驛館之內,詩人形只影單。孤身一人旅居驛棧,不知何時回歸故園,難怪醉吟先生,只能以詩寄情,聊慰思念。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唐代,冬至夜里就像除夕一樣,舉家團圓,徹夜傾談。聊榮枯得失,聊離合悲歡;聊河山家園,聊家長里短。身處異鄉的詩人知道,家人們今晚過節,一定又是秉燭深談,一定會說起遠游的自己,一定和自己一樣思念綿綿。
【學習填詞】
正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冬至佳節時分,游子思念家人。“遙思家人夜深坐,遍聊家國少一人。”家人徹夜傾談,也在叨念遠行之人。
細細讀來,白樂天的這首思親小詩,雖語言質樸,平實無華,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學習填詞“西江月”一首,聊慰心中崇敬之情。
西江月·樂天冬至思家
——讀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有感之后學填
抱膝獨坐燈前,顧影相伴身邊。邯鄲驛館冬至節,誰知詩人孤單。
評說榮枯得失,暢聊離合悲歡。徹夜傾談家中人,期盼游子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