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的模樣是大大小小的決定連接起來的,小到早飯吃什么,大到讀什么大學、找什么樣的工作和配偶。
比如,你決定從事什么工作,這就決定了你的行業職業經驗、晉升發展、圈子、薪水、生活方式,甚至是尊嚴。
你是誰、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決定。
我們每天的時光也是由大大小小的決定串聯起來的,幾點起床?穿什么衣服?工作學習還是休閑?
我們每天做的幾十個決定,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決定踩點出發的人,總會因為堵車而遲到,從而影響領導、同事、朋友、伴侶對我們的看法,影響工作績效和人際關系。在許多情況下,所謂“運氣不好”,其實只是因為做了錯誤的選擇——為什么不提早出發?
所以,我們的生活質量取決于我們的決策質量。而良好決策的基礎是理性,因為決策需要邏輯、分析、搜集充分的資料,而不是憑感覺或經驗。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你和夢想之間,理性決策最短。可是現實是,我們總理所當然的下決定,憑的是第六感或者經驗,讓夢想變得遙不可及。想要逆襲,先學會理性決策!
為什么我們做出理性決策這么難?
一、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不好!
人的劣根性里,貪心占了很重的比重。
既想要A美的美麗氣質,又想要B美的賢良淑德,多番比較,最后選了既有一點點美麗又有一點點賢良的C美,這樣想要的都有,絕不吃虧。對,什么都有一點點,所以什么都平凡普通,淹沒在人群里,一個浪花都翻不起。
我們總是在做決策,可是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干脆什么都想要。
韓寒有句話,我甚是喜歡:全面發展導致全面平庸。
所以,我們就有了平庸的人生。
想要理性決策,首先,我們需要認知:不是最好決策,而且最適合的決策。
什么是最適合的決策?
在做決策之前,先具體的描述下我們的決策標準!我們想要的決策牽扯到哪些因素?哪個因素最重要?我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
再跟選項做比較,最符合的才是最適合的決策!
比如,我們打算換工作。
很多人直接就上網搜工作,然后投簡歷去面試。面試的幾家中,哪家感覺最好,哪家工資高,就去哪家公司上班。于是,過了蜜月期就各種不滿抱怨,發現這也不好,那也不滿意,又想著換工作~
這就是憑感覺找最優決策。
怎樣才能做出最適合的決策呢?
首先,先具體描述我們想要找份什么工作(決策標準),具體的因素有哪些,最在乎什么因素!
比如,我要的工作標準是(按在乎程度由深到淺闡述):我需要一份穩定的培訓師工作。工資要比我現在的工資高兩千,發展空間上至少要能上升一級。工作時間最好雙休。離家的車程不能超過1小時,社會名譽不是壞口碑就好。
當這樣描述之后,再對比選項,選出最合適的。
假設有A/B兩家公司備選,我需要做出一個決策:
其他因素大同小異,唯有這兩方面有區別:
A公司工資高,發展空間無。
B公司工資低于A公司20%,能上升一級(工資上漲20%)。
這時候怎么選擇呢?
我的標準里工資這項要求是:要比我現在的工資高兩千。
B公司的工資符合要求嗎?
符合則評定發展空間這項,最后選B。
不符合則去掉B選項,最后選A。
選什么,一清二楚。
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是因為鮑魚和魚翅都想要!
既想要A的高工資,又想要B的發展空間。
實際上,做決策,與A/B間的長處短處沒關系,與我們的決策標準有關系!
所以,你想要什么?你清楚嗎?
二、我就是對的!
我們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于自信。
首先,過去我們有很多的經驗,這些經驗表示我們大部分時候都是對的。
其次,就算有錯了的時候,我們也容易為自己找理由:運氣不好,天氣不好等客觀因素,反正大部分不是我的錯。
最后,我聽到的看到的都能證明我是對的!我們選擇性地認識和詮釋事件、收集信息,并把選擇的結果稱之為現實。
比如,兩個人熱戀時,兩個人怎么看怎么合拍,不一致的地方忽略不計或者當成調味劑。兩個人分開后,不一致的地方就理所當然的變成了不可饒恕。
所以,不用論事實,反正我們都是對的!
就因為這種天性,我們做決策很少去收集資料、去理性分析。即使有,也是為了收集資料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這樣做:
1、先收集資料,而不是急著下決策:通過網絡、書本、過來人收集至少三種以上的決策方法和決策原因。
2、針對自己的觀點,積極尋找背道而馳的信息:我想買某處房產,先上網搜索某處房產的缺點,再進業主群進行求證,最后再考慮這個缺點是否影響自己購買決策。
3、咨詢旁觀者,我的決策優缺點在哪?沒有完美的決策,只要優點是在乎的,缺點是能接受的,就說明我們的決策是對的。
三、性格傾向:我控制不住自己……
性格是很奇妙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為什么和來由,只是決定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有的人完美主義、必須一百分,有的人差不多就行;有的人理性分析,有的人直覺判斷;有的人喜歡穩定,有的人喜歡冒險~總之,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但是又具有一些相似的共性,程度不同而已。
在性格中,拖延、沖動、情緒控制這三方面最影響理性決策。
1、拖延癥:拖延的因素有很多,害怕犯錯、追求完美、缺乏動力等。拖延的壞處就是誤時誤事,前期拖延糾結,后期雞飛狗跳,讓人疲憊不堪。
在決策中,如果一個方案所有重要方面都要優于另一個方案,做決策就會很簡單。然而,由于每個方案都存在優缺點,人們經常會出現矛盾心理,讓做決定變得困難,他們因此推遲做決定,以尋找更多的支撐信息或者備選方案。
但是,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糾結。
一些瑣事,比如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電影等,做錯了,代價也不是特別高的事,不值得糾結和擔憂。
在做重大決策時,可以嘗試設置一些限制,來克服拖延癥。比如設置最后期限,并且向其他人公開,要求監督,甚至設立獎懲。
2、沖動是魔鬼。沖動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因為一閃而過的念頭而輕易下決定。如果是小事,沖動是有好處的,能快速決定,使生活簡單。但是對于影響生活軌跡的重大決策,沖動會讓我們做出反復無常和低質量的決策。所以,非小事,不在沖動下做決策。
3、情緒是我們對人對事的情感。情緒讓我們與理性背道而馳,當我們有焦慮、恐懼、高興、嫉妒等情緒時,我們會減少搜集信息、降低分析能力,按感覺過快的做決定。
在有情緒時,推遲做決定。
如果必須要決定,向沒有情感卷入的人征詢建議。
或者花時間擴大我們的選擇范圍,衡量和評估多種備選方案,能降低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推薦書籍《做出好決定》
我們學習語數外,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沒有學習過怎樣做出好的決策。
不清楚做出決策的步驟,不知道什么樣的情況要推遲決策,不知道自己的性格會做出怎樣的決策偏好,所以我們總是憑借感覺和經驗做決策。
推薦書籍《做出好決定》,我的推薦原因很簡單:干貨!
有決策六步驟和方法,有決策風格和性格傾向測試,每種錯誤決策都付有解決方案。
我這種效率實用派還是很喜歡這種書的,不雞湯,不狗血。我文章上述觀點,也來自我看完整本書的總結。
總結
很早之前,我就意識到,我現在的生活是過去的決策決定的。而我現在的決策,決定了我的未來。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看似簡單,卻決定了這一路的風景和遇見的人,最后也決定到達什么地方。
所以,決策時,特別是重大決策時,回歸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事!
第一、我們到底要什么?決策標準是否具體而清晰?
第二、我們是不是太相信自己的感覺和經驗了?有沒有多方面收集三套方案以上?有沒有針對性尋找自己觀點相反的資料?有沒有問過旁觀者的意見?
第三、小事不糾結,大事設置截止日期,公布出來,并找人監督,設置獎懲。
第四、沖動時、有情緒時推遲決策,一定要決策可以詢問旁觀者或者考慮其他備選方案,來幫助我們走出情緒期。
理性策略,感性品味,傾盡所有,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