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微信上一朋友留言,說要買一本書,名字叫做《我在未來等你》,我第一反應是一個男孩對一個女孩說,我在未來等你,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啊。
然后上網搜索了一下,故事講的是,36歲的自己穿越回到17歲時發生的事,作者是劉同,想起以前看過他的書,《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幾年前看過這本書,里面的故事忘記了許多,但有一點模糊的感動留在心底。
我并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這個題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或許是大多數人的共鳴,因為人生的經歷會有很多遺憾,因為年輕不懂事,因為成長總有一個過程,因為未知永遠存在,只要成長就會犯錯,就會有遺憾。
所以每個人在長大過程中,或許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能會到初中的時候,高中的時候,大學的時候,那么我會怎樣怎樣,然后來改變自己,改變現狀,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即便這是不現實的,但是想想就會讓自己感覺良好,這本書會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
好吧,說回現實,現狀無法馬上改變,對當前的現狀越不滿,越想要立即改變現狀,可是現狀是過去的積累,這么多年的積累怎么可能立即改變,而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只能是心理的一種需求。
對現狀的不滿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選擇更優的環境,而在差一些的環境下,個人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去積累,去脫離當下的環境束縛,我們時常會忽略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慢慢被同化,慢慢失去突破的動力。
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會讓你誤以為這就是你自己的想法,然后慢慢的就會成為你的局限,那未來會很麻煩。
就像計算機病毒,想要殺毒首先要區分出病毒來,假如病毒就是自己的一部分,這樣如何才能完成殺毒呢,自己根本就不能分辨出什么是病毒,什么是正常的程序,就是這樣的危害才是巨大的。
你受到了家庭,學校,社會工作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了自己由衷的想法,我要怎樣怎樣,卻不知道,如果自己出生于另一個家庭,其他的生活成長環境,又會產生別樣的由衷的想法。
而這樣的想法自己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思想,而無法進行覺察,這樣的想法就像病毒一樣潛伏在自己的腦海里,影響著自己的一次次決定。
因為沒有其他的經驗,就更加無法擺脫現狀,如此現狀成為了未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考,是因為我的這個朋友,告訴我說不想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了,原本說想要出去學習,去學學計算機,去考一個更高的學歷,但是現在不想了,只想要在出生的城市過完一生。
以前家長問我以后想做啥的時候,我說學個技術然后回家找個工作就行了,現在想想這個想法真的是我由衷的錯誤的想法,因為各種因素的限制,我有了這樣的想法。
因為我缺乏自信,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我害怕失敗,所以就告訴大家我不想要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因為這樣我就不用去努力那樣就不會失敗了。
人最容易受自身經驗的限制,因為缺乏成功的經驗,就誤以為自己不會獲得成功,然后未來的每個決定都受這個思想的影響,如果任由這個思想隨意泛濫,不加辨別那未來將會很慘淡。
所謂的想要回到過去,只不過是想要把自己當前成熟的思想,賦予曾經不成熟的自己,然后在年輕時能夠做出成熟的決定而已。這樣未來就可以改變了。
但現實并非如此,我們也不可能回到過去,只能從當下開始一點一點積累,量變帶來質變,選擇好正確的事然后用正確的方法開始積累,因為過去決定現在,而現在的每個因為決定的是自己的未來。
而未來是可以改變的,不要受過去經驗的局限,去學習別人成功成長的經驗,去學習如何改變現狀的經驗,然后保持耐心堅持下去,篤信自己可以改變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