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讀歐麗娟老師的《大觀紅樓》系列叢書,讀到第三部,恰恰是我最感興趣的十二金釵人物考究(書里評點了十位)。總的來說我是很喜歡歐老師的分析與見解的,對于她的許多觀點都有 非常強烈的認同感,只是作為卷首的“黛玉篇”寫得偏頗,叫我有些意不平,不吐不快。
只要讀過歐老師的這套大觀系列或者聽過她的課,大致都能感受她對寶釵的喜愛與褒揚維護。老師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一再強調要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放下多年來世俗對王夫人寶釵乃至襲人的成見 ,去挖掘這些女性本身的美好。 這樣的觀點完全沒有問題。
事實上就我自己而言,在歐老師引經據典層層剖析下發現了寶釵的君子心性閃爍著格外美麗的光芒,在經歷了世事后越發能夠體會到她的體貼溫潤,圓滑周全,素樸端莊,博學內斂是多么寶貴的品格與涵養,所以“薛寶釵”一章節的贊美自是非常服氣,更能理解作者對寶釵熱情洋溢的愛與敬慕。
只是歐老師一邊勸各位讀者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寶釵,一邊自己卻在處理黛玉的問題上失了平衡,未能做到不偏不倚,這點不得不叫我有些失望。
誠然黛玉早期確實有些心胸狹窄又愛打趣人又小女孩脾氣,但歐老師一味強調黛玉的寵兒地位而忽略了她的孤兒身份,乃至對這個孤零少女的悲傷與不安橫加指責,仿佛外祖母的寵愛可以完全彌補父母的愛,仿佛黛玉前途的不明朗只是杞人憂天,這便是完全沒有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的結果。要知道對黛玉這個敏感纖細的少女而言,她幼年失去深愛的父母,渴望得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對與寶玉的未來迷惘不安又恐懼,心下無處著落而彷徨痛苦。
歐老師搬出史湘云作對比全然沒有意義,一則人與人之間性格差異本就巨大,湘云有她豪邁可愛之處,但黛玉的細膩何嘗不動人,換言之,正因為有這份細膩心思才能成就她的浪漫詩才;二則,曹公并未對湘云作過多心理描寫,怎知這位姑娘對前途無悲無懼?要知道因為家里做不了一點主,湘云又何嘗不是紅了眼圈的?其三,湘云襁褓之中便失了父母,固然大不幸,但對黛玉而言,眼睜睜看著送走兩位至親難道不是更悲傷嗎?
最叫我不服的是,歐老師明明自己都已經分析得出結論說黛玉因為寶釵的開解后期的性格開始趨于平和大度,成熟圓滑起來,甚至已經有慢慢與寶釵同化乃至應了釵黛合一的說法,又怎么突然 筆鋒一轉說如果黛玉不死嫁為人婦就會成為另一個鳳姐,甚至還將她暗比作夏金桂,這種說法隱隱然帶著一絲惡意了。
固然歐老師說過曹公是愛惜著他筆下的每一位薄命司的金釵,因此希望讀者能夠公平對待寶釵襲人 等,但我實在沒能感受到她對黛玉的愛,無論用多么客觀的語句來陳述分析,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偏見卻是無法掩蓋的。
一碗水永遠不可能端平,人性的弱點豈是能夠那么容易克服的,所以就不用標榜自己是純然理性了。
當然除了在黛玉的問題上無法茍同歐老師的部分觀點外,總體而言,本人還是很喜歡《大觀紅樓》這套書的,待我慢慢讀下去,有感再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