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不是想宣揚“讀書無用論”。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的人上大學拿到文憑是錦上添花,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進入好單位,人脈資源什么的家里已經鋪好了,就差一紙文憑,臨門一腳的事情!
記得高考前的一次模擬考試成績出來,數學偏弱的我又把這科考砸了,拉低了總分。在IC電話亭前給遠在外地打工的媽媽電話匯報成績,一邊眼淚吧嗒掉。我媽開始好言安慰,臨掛電話時,還是很嚴肅認真地囑咐我說:“要靠你自己爭取,考得上就想辦法讓你去念,考不上就免談了。”我鄭重的回應“嗯”!
身為85后一孩女娃,那時候的計生政策下,我的大部分同學要么是獨生子女要么是二孩家庭,像我這樣底下還有兩個弟弟(因為結扎手術沒到位,小弟算是意外)的算是多子女家庭了,那時候大的弟弟剛上初中,小弟還在念小學,而一向有酒癮的父親宅家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那時候的他經常酗酒,幸好三年前因一次身體不適有危機感,自覺戒斷了,感謝他的自我改變!
那時候父親雖然偶爾賺點小錢,但主要還是靠母親在外打工,省吃儉用來養家,負擔真的是挺重的。
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村里還有辦水泥包裝紙袋廠,像我媽這樣的家庭主婦還能就近找份工作,我媽是干活能手,計件工資,收入還可以。后來可能市場不好還是其他原因,廠就沒辦下去了,原來辦廠的這些老板就到泉州一帶開新廠,我媽還有鄰居嬸嬸伯母就跟著他們去了。為了多賺點,聽同去的人說,我媽經常天微亮就開工了。
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從來與學霸無緣,甚至在了解我的同學眼里,就是死讀書一類的吧,最后高考成績還是夠上了二本線并超出20多分。但按照當時的報考政策,如果沒有報考好,落榜的風險還是很大的,為了報考一事,我爸媽特地叫我曾是小學老師,當時已經下海創業的大姑父來幫我填報志愿。
畢竟離開了教師行業,大姑父對報考一事還是不夠了解,當時的我想被錄取心切,想起表弟曾生病住院的醫院護士長給了我她家老公的電話,她女兒已經在上大學了,上的大學和選的專業都不錯,他老公選報的。我連夜打了人家電話,經其同意打了摩的就沖人家里去了。感謝他的幫助,我后來被浙江的一所二本師范院校錄取了,提前批。
我媽也履行了她的承諾,準備好錢,讓我如愿上了大學。
大學四年,雖然花錢沒有大手大腳,但是一學年3000元的學費,加住宿費加其他學雜費,還有生活費,萬把塊的開銷還是免不了的。父母親的負擔更重了!
我自己也想在上學期間賺點收入,羞愧的是:沒能考出個好成績,爭取到獎學金。期間只是做做家教,或在外面兼職賺點生活費,或者滿足額外小需求:買個MP3什么的。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我從來對錢這件事挺在意的。以至于上大三回家的那個暑假,在家鄉的小縣城里,在街上看到之前教我的地理老師,震驚于:3-4年過去了,他的出行配備還是那輛記憶中的破舊自行車,樸素陳舊的著裝和那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得厚重眼鏡。當時見到那一幕的心聲直到現在仍舊清晰:如果當老師是這樣的生活,我寧愿不當!
這樣的想法真的就讓我斷然在以后的擇業上繞開教師這個行業了。那時候我爺爺還在世,語重心長苦口婆心地讓我去備考教師,我硬是回絕了。
之后的職業生涯真的是坎坷,不斷碰壁不斷試錯。更要命的和尷尬的一點是:避開需要學歷認證但不太要求工作經驗的教師或事業單位,要想去企業,又繞不開工作經驗,然后有些可以通過上崗的崗位,自己又嫌棄,“高不成低不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求職者吧。
那時候的心態也挺焦慮的:畢業想盡快找到工作,盡快有收入,盡快報答父母,能多攢點是一點。因為畢業出來也23歲了,女孩么,總要談婚論嫁。
可畢業的第一年,能養活自己已經算很不錯了,第二年工作開始穩定下來,但收入還是很有限。第三年,開始有點小積蓄,過年給爸媽一人包了5000元紅包,但僅此而已。再后來,和我老公談戀愛了,結婚生子,更的是自顧不暇了……
最近,娘家計劃買房,因為弟弟們到了婚齡了。老家的房子又沒翻蓋,大部分人都上城里買房了,不盡力隨大流不行,因為村里都沒有完整的小學了(只能上到3年級,更高年級要去更遠的鄉里小學念)。
我畢業前,家里念及創業風險大,擔心萬一不順供不上學費,就放棄了去開小吃店的機會,那時候的沙縣小吃業還算比較好做吧,沒有現在競爭大。
所以直到近兩年家里才開始去開店,一開始也不順利,現在算還過得去,但是存款還是有限。雖然現在這個小城的房價相比2013年有所回落,但是對于沒有太多積蓄的家庭還是貴!選房的過程真的是糾結破頭了!
而我,在這個重要的階段,除了出力竟無能為力?!無數次的自問:如果沒上這大學,家里是不是就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此為難?如果我早些出來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在這個時候實實在在地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