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焱公子
我第一次公眾演講,是在小學四年級。
語文老師讓所有同學依次到講臺前,題材不限,講3分鐘。她給了我們3天時間準備。
我是班長,老師讓我給全班打個樣,要求我第一個上臺。
我當時正在讀《三國演義》,想了半天,決定講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
3天時間,我牢牢記熟了所有內容。
當我站上臺,迎著幾十雙眼睛,突然就慌了。整個人縮在講臺后,雙腿不住發抖,雙手也無處安放。
我開始背書,快速、機械地背。整個片段背完,額頭和手心全是汗,之后羞赧下臺。
沒有重點,沒有情感,與聽眾沒有交流,嚴重超時……那真是一場失敗至極的演講——如果,這也算得上“演講”的話。
在之后的學習與工作中,除了必要的場合,我沒有太多機會做公眾演講,也當然更沒有專門訓練過。
后來當我離職創業,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參與各種線下活動與思想交流時,奇妙的是,很多人都開始由衷表示,你講得真棒。
坦率地說,若從臺風、演講技法、表現力甚至儀態等方面,如果你要說我棒,那要么是恭維,要么真的是純瞎扯。
我自己什么樣,我不清楚么?
唯一有一點,也許是因為長期堅持寫作,我通曉一些底層邏輯——畢竟寫與說,本質上都是在表達。
你若能寫出一篇易于傳播的文章,大概率上,也一定能說出一個讓人感興趣的觀點。
正如TED掌門人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演講的力量》里提到的:對于演講來說,語言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的語言,就是指內容本身。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的演講,是一種本末倒置。
那么,在講臺上呈現一場精彩的演講,應該如何準備內容?克里斯·安德森給出了四條基本建議:
1.聚焦于一個主意。
2.讓聽眾關注的理由。
3.用聽眾熟悉的概念表達你的主意。
4.讓你的主意值得分享。
我把這四條與我在寫作上的心得進行對照,發現完全一一對應。
第一點,聚焦于一個主意。在寫作上,我們叫選題。選題必須具體而聚焦,才更容易寫得深入。
第二點,讓聽眾關注的理由。在寫作上,我們叫與讀者有關。即你寫的東西當然應該設定明確的受眾對象,這樣別人才有打開你文章的理由。
第三點,用聽眾熟悉的概念表達你的主意。在寫作上,我們叫降低門檻,說人話。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的注意力都有限,刻意裝X或者拔高專業門檻,只會讓受眾更快跳出。
第四點,讓你的主意值得分享。在寫作上,我們叫賦予讀者價值感。只有你的內容真正對人有價值、有用,別人才會主動愿意去分享。
你看,所有的點完全對應,所以,這是底層邏輯。
也正是我雖然沒有經過一天正規訓練,便能上臺張嘴就講的原因。
其實,我們都一定有各自的稟賦與不同經歷,學會遷移并化用,向過去的自己充分借力,你也一定能學會想要掌握的新技能。
當然,對于公眾表達,如果你還是想系統了解一番,或許也可以看看這本《演講的力量》。
我一直堅信,所有的知識傳輸,如果只是停留在術的層面,比如直接講方法論,甚至一些討巧的做法,無疑都落了下乘。
只有先在道的層面講透徹,之后層層落下,再結合諸多豐富案例,才可能真正給人以深入的思考與啟迪。
這本書,恰恰是我看過的相關書籍里,最好的一本。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