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成了「溫新宇批斗會」。回到吉林就好像開了欠教育光環,五步之內,無論關系遠近,誰逮到我都要教育我兩句。
「大宇啊,你得會來點事啊。」
「大宇啊,你別老蔫不唧的。」
「大宇啊,你這個想法是錯的。」
如果你辯駁兩句,指出他們邏輯上的漏洞。他們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就會放出「還不都是為你好」大法,讓你無言以對。你沒法再否定了,再否定就是你不識好心。事實上我也從來不懷疑他們的動機,有時候我還挺樂呵聽的。
我想搞清楚的是,是什么驅動著他們孜孜不倦的當別人的人生導師。
在今天經歷了本次回家第25堂人生教育課以后,我明白了。無非兩點。狹隘、認同感。(特指思維狹隘)
認同感是人人都會追求的,這是人的進化本能。人是群居動物,在遠古時代,生存環境惡劣,必須依靠群體才能存活。如果認可你的人很多,你的威望就很高。全部人都認可你,你就成酋長了。反之,如果沒人認可你,被攆出了部落,那就死定了。所以尋求認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人本能的追求。
關注\\粉絲機制就是照此建立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是理解的,畢竟人沒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度,就擺脫不了尋求認同。
但為什么還說愛教育別人是狹隘呢?
如果你也曾被輪教過,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你是「錯的」。
這就是狹隘,當然我不會說「事情沒有對錯,只有角度」這么雞湯的話。世界是有規則的,在規則中當然有對錯之分,但很多時候這個答案不是唯一的。也許你對,也許他也對。也許于你而言的正確,放之他人就是錯誤。
比如,今天的第二十五堂課。講到要不要孩子。(天哪,我居然到了要談論這個問題的年齡了)
我的答案是不想要。
一、我不喜歡小孩。
二、我不確定是否能給我孩子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
三、有孩子意味著你要花掉一半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她,可我還想創造更多的東西,想見更大的世界。
于是,桌上的兩姨一叔就此答案展開了生動有趣的糾錯教育。
講師A姨說:「大宇你這個想法可千萬別和別人說,就兩個字,自私。你不要孩子丟掉多少快樂,孩子是你以后奮斗的動力,你看小竹出生活,給她爸帶來多少歡樂,沒有她我們都堅持不到現在。」
助教B阿姨說:「對,你父母也不會同意,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啊。」
助教C叔叔說:「可千萬別丁克,五年十年后,你長大就明白了。」
不難看出,講師A所說的「自私」是沒有道理的。你要孩子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讓自己有奮斗目標,甚至是為了延續自家的香火,這難道不是自私嗎?她并沒有論證出不要孩子是自私,反而確定了要孩子是自私這件事。
其實從邏輯上來講,你要不要孩子都是自私,孩子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他出生與否完全出于你個人的想法和考量,還有安全措施。
稍微扯遠了。但能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不存在一個確定的答案。不要孩子對很多人來說是錯誤的,對我而言卻是正確的。
人的思維都受環境限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接觸的人、看到的書、聽見的八卦都千差萬別,所接收的信息自然就有差異。好像金鋤頭的典故,農民想著皇帝得多有錢啊,耕田都是用金鋤頭吧。除了菩薩、耶穌,沒人可以完全體會別人的處境。人的認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只不過有的人井口大,有的人井口小。有的人看到自己的天空是晴天,便認為世上只有晴天。
所以啊,熱衷于教育別人的人,都是狹隘的人。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并奉若真理。如果他們能意識到自己或許是錯的,自己的真理或許會對他人的生活造成致命的影響,那這世界會清凈很多。
心理學有個研究。結論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了不起。
上過高山的人才知道,還有更多高山。
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