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過頭去看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談到的經驗,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覺察出來,他說的絕大多數個人成長的經驗都屬于“老生常談”(2023-04-18瑞達利歐:一臺持續改善的“永動機” - 簡書 (jianshu.com)),比如說他強調要謙虛,要保持頭腦極度開放,要善于反思總結,善于從自己的痛苦當中獲得成長,要想方設法收集定量化的數據來獲得最準確的反饋并幫助后續的決斷和行動。
? ? ? ? 我們不禁會問,他談的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武功秘籍”呀!不過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一些常識罷了。有的人可能會猜測,這樣就夠了嗎?這些就是他獲得成功的真實原因嗎?他會不會還有一些“壓箱底”的絕技根本就沒有展示出來呢?
? ? ? ? 這種心理落差或許是很多人在抱著滿腔期待去追逐各路大咖之后收獲得最多的感受吧?瑞達利歐自己也說,在他接觸過諸多精英之后,他的感受也是原來大家都差不多呀,都會經常犯錯,都是通過持續的努力付出最終才收獲那些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功的。記得馬云也說過,在接觸過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之后,他發現大家都大差不差,沒有什么真正的“外星人類”。據此,我不禁猜想,當人們在瘋狂地探尋各路大咖的成功之道時,或許對擺在眼前的真正的秘方卻視而不見,這些秘方往往被草率地稱之為“老生常談”,被冠名為“基本的常識”。
? ? ? ? 頗為諷刺的是,當人們冷靜地去審視大咖們傳授的“原則”“武功秘籍”時,最終收獲的卻是一些基本的常識。那人們為什么還會如此執迷地追逐“秘方”而選擇性地無視“常識”呢?這豈非“南轅北轍緣木而求魚”?
????????在我看來,這反映的是一種認知和行動的脫鉤狀態。正因為人們通常都無法將那些“常識”(比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吾日三省吾身,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等等)落實在行動上,所以根本就無法體悟到這些常識所蘊含的無窮的能量,也就無法在認知上深刻地理解“常識”才是天下第一的“武功秘籍”這一事實真相。反而最終就使自己陷入了追東逐西的日常困境當中。
????????反之,如果自己平常就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尊重常識,積極地實踐那些常識(比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吾日三省吾身,但問耕耘莫問收獲),又哪里需要一天到晚去追逐各種所謂的“大咖”呢?我現在愈發覺得,關于人生的道理,真就如王陽明所說,前人之說早已完備,何須另立新說。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按照那些“舊說”,那些“常識”去行動就好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成功就是必然的,失敗才是偶然。成功只是堅決去實踐“常識”所得的順帶結果,而不是行為本身的目的。
? ? ? ? 最后,摘錄一段梁任公在《曾文正公嘉言鈔》一書的序文中對曾國藩的評價: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譯文:文正公這一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能樹立不同流俗的志向。在克服困難中逐漸積淀智慧,不斷地勉勵自己前行,即使歷盡千難萬苦也不屈服。他做事從不求取捷徑,而是一點一滴地積累,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他虛懷若谷,善于傾聽不同意見;他勤勤懇懇,從不怠惰;他剛毅正直,潔身自好;他持之以恒,有始有終;他真誠待人,推心置腹;他勤于改過,不斷進步;他堅韌刻苦,超越尋常。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啊。)。
? ? ? ? 試看梁任公總結的奠定曾國藩一生功業的終極“秘方”,哪一條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呢?差別在于,曾國藩是在老老實實的踐行這些“常識”,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卻將“常識”拋諸腦后,總在想方設法地去追逐各種所謂的“秘方”“捷徑”,豈非人生最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