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月初,我去社區醫院打疫苗,回家的路上,突然遭逢大雨,我被困在一家二手房交易門店門口兩個小時,身邊沒有一把傘、沒有一個人。
我瑟縮在門邊,看著瓢潑大雨,思緒萬千,莫名就很難過。那種沒來由的情緒,就像一個被一口氣吹脹的氣球,在腦里、在心里蔓延。
很快,我就要過完25歲了,最近真的感到有些焦慮。
01
我記得有一陣子,因為有一些事情,我回了一趟老家。
村里一位近乎看著我長大的伯伯問我:“你現在有20歲了沒?”
我驚訝于他對我年齡的判斷,同時頗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伯伯,我都25歲啦!”
然后,那位伯伯立馬露出驚訝的表情:“你都25啦!那你結婚了沒?”
“沒有,還早著呢!”
我幾乎是在用我的下意識回答。
但那位伯伯的表情告訴我,25歲沒有結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一直是不愿意用年齡定義自己的一個人,也從不認為自己一定要在什么年齡結婚。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網絡資訊的普及,隨著我一步步邁向30歲,我還是會莫名奇妙產生一些焦慮。
比如:
和已婚生子的閨蜜待在一起聊天,會感慨人家在我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了兩件人生大事,看著人家恢復如初的身材,會擔心自己晚婚晚育、身材變形。
在網上看到一些關于女孩子相親的討論,莫名發現女生的年齡真的會變成一道坎,30多歲的男生更青睞20多歲的,20多歲的男生還是更青睞20多歲的。
前幾天,和我一起進公司的那個小女生,已經在3年里完成了戀愛、結婚、生子,她在朋友圈發小寶寶的照片,滿是初為人母的喜悅。
我站在25歲的街口,回頭慨嘆:我呢,這幾年我做了什么呢?
02
上個月迎來了疲倦期,文案學習的狀態一直不是很好,我有時候會特別討厭這樣的自己:有些事明明堅持一下就可以做到,可我有時候就是會鬧情緒,選擇擱淺。
大概是因為,我真的很累了吧。
我一直不喜歡高強度的集中學習,但是文案課的安排偏偏如此,所以到中階,我開始有一些厭學。
作為一個不甘示弱的人,看著別人的作業、筆記都很完美,心里就會升騰起一種恐慌。
我一直認為,這兩年我在情緒管理上的修煉已經取得一些進步,但在現實面前,有些壁壘還是一瞬間就會被打破。
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不滿,這種狀態是非常不好的。
它會剝奪我對做好一件事的信心,令我時刻被壞情緒環繞。
后來,為了補償這種心理,我選擇在讀書寫作當中尋求慰藉,但事實是,這種補償并不均衡。
盡管上個月寫了不少東西,拿到了一次百家“優選計劃”,但仍然彌補不了文案中階課程沒有學好的缺憾。
尤其這兩天,這件事就像我心里的一個結,每次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很沒出息。
原來無形之中,我也把自己置于了內卷化當中,有了學習焦慮。
03
2018年,我初入簡書寫作,心思很單純,文字也很稚嫩。
但時至今日,關于寫作,我最喜歡那時候的自己,沒有所謂的套路、沒有成型的框架,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也從來不思考文字變現。
后來,我進入了今日頭條,開始為了青云計劃、為了流量寫一些很長、有結構的文章。
我承認,剛剛接觸這一切的時候,心里是很開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寫作的焦慮也在無形中被放大,別人閱讀10萬,別人上稿10篇,別人稿費過萬。
說句真心話,我現在似乎寫不出從前那樣的文字了。
最近這兩天,我在認真審視自己之后,還是決定把文案高階的課程延期。除了為了鞏固文案中階以外,我還是想停下來多讀讀書。
我組織了我的小伙伴們,開啟了“每月一本書,每月一篇文”的活動,我認為,在這種沒有金錢競爭的環境里,我的壞心情會逐步得到釋放,內心也會變得充實。
說真的,從2019年學習書影評以來,我接觸到的很多東西,都和金錢掛上了鉤,“某某上稿了,稿費多少;某某得了青云計劃了;某某上稿多少篇,月入多少”到現在“某某接單了;某某變現了;某某一篇文案多少錢”。
我當然知道,我們離不開錢。
可是,當整個生活都充斥著這樣的氛圍的時候,真的很容易讓人焦慮。
本來我最近是有一些值得慶賀的小確幸的,但是在年齡焦慮、學習焦慮和寫作焦慮的三重打壓下,那些足以令我心情愉快的小事情,竟都被我拋諸腦后了。
我希望,自己還是靜下心來沉淀一下,而不是一股腦兒往前沖。
楊絳先生曾說:“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strong>
我能允許自己有短暫的焦慮,但我也期待早點撥云見日,畢竟焦慮真不是什么好事兒。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半糖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