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
教孩子學習古詩,孩子老出現(xiàn)移花接木的情況怎么辦?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下一句她就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又或者“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下一句他就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同為孩子的媽媽,我只想說,孩子背古詩詞接錯龍可太常見了!我家6歲可愛多也經(jīng)常背錯,張冠李戴,移花接木,不信你看……
這是我家可愛多4歲時背誦古詩詞張冠李戴的一個場景,把《登鸛雀樓》與《贈汪倫》,李白和王之渙成功搞混了。
雖然可愛多背錯了,但我依舊很開心。因為我從未要求他背誦,可他在日常朗讀、玩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記住了整首詩!
那么,針對孩子背誦古詩詞出現(xiàn)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情況,如何拯救呢?我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好方法。
1.變文為圖,方便理解
對于年紀小的孩子而言,古詩詞雖說句子簡短,郎朗上口,但因為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口語差異大,且內(nèi)容太過抽象,孩子通常不太樂意學習。
所以,教孩子學習古詩詞時,一定要加入富有吸引力的圖畫,幫助孩子加深理解。
圖畫具有具象、形象的長處。對兒童閱讀來說,圖畫非常重要,因為有了圖畫,兒童的認知就不是依據(jù)詞典的定義,而是依據(jù)實質(zhì)的定義。比如“胸脯”這個詞,僅僅用詞典上的解釋來描述“胸部、胸膛”,或者用日常語言來表述“脖子的下面,肚子的上面”,孩子能理解嗎?理解不了。但是畫一張人體圖,指一指哪里是胸脯,就一目了然了。
可愛多在學習古詩詞《山居秋暝》
教可愛多學《山居秋暝》時,我特意在詩文下面配了一副簡筆畫,響應詩文中出現(xiàn)的明月、松林、清泉、石頭、浣女、蓮葉、蓮花、魚舟等元素,讓孩子看到詩人創(chuàng)作時所見、所聞、所處的生活場景。
雖說畫技拙劣,可愛多卻很喜歡這種圖文并茂式的詩詞教學。與最初只是單純念文字相比,變得更愿意開口跟讀,看圖說詩了。
可愛多在學習《江南》
除了配畫,在示范古詩詞時,我還會適當增加一些肢體動作的表演,增加朗讀古詩詞的趣味性。
比如這首《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先告訴孩子方位的指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然后邊說邊演。念“魚戲蓮葉東”時,手指指向右邊;念“魚戲蓮葉西”時,手指指向左邊;念“魚戲蓮葉南”時,手指指向下面;念“魚戲蓮葉北”時,手指指向上面。
孩子通常對肢體動作表演比較感興趣,就會跟著大人一起邊說邊練。在出聲朗讀+肢體表演的雙重作用下,孩子就不會像單純死記硬背那么容易搞混了。
2.實物教學,見景抒情
有時候,簡筆畫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我們還可以采取實物教學法,幫助孩子學會“見景抒情”。
陪可愛多學古詩詞的時候,我們念過有一首詩叫《海人謠》。
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當時,可愛多對這首詩并不十分理解,不懂得什么叫賦稅,也不覺得采珠有什么困難可言。
可愛多在采珍珠
為了幫助可愛多理解采珠人的工作,我特意網(wǎng)購了兩個河蚌回家,讓可愛多嘗試蚌內(nèi)尋寶。
在2個碗口大的蚌殼內(nèi),我們總共挖出了30多顆不規(guī)則的彩色小珍珠。我拿著小小的珍珠對可愛多說,“你看,這么大的蚌殼內(nèi),只有這么少這么小的珍珠。要想用珍珠塞滿一整個倉庫,采珠人得下海多少趟,打撈多少蚌殼呢?況且,現(xiàn)在的珍珠還是人工養(yǎng)殖的,通常含珠量比野生的高,野生的蚌里面可能就一顆。”
”啊……怪不得說海人無家海里住,原來采珠人真的要天天潛水下海撈珍珠呀!“
自此之后,《海人謠》這首詩就深深刻在了可愛多的腦海里。
蜜蜂采蜜忙
詩人也是平凡人,有時,他們會用古詩詞去歌詠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和昆蟲。這時,我們就不需要刻意去尋找和采購,碰巧遇見了,就可順道給孩子講一講。
看到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可以借機給孩子講一講與蜜蜂相關(guān)的詩詞。
《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看到小河邊柳枝搖曳,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與柳樹有關(guān)的詩詞。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聽到窗外鳥鳴陣陣,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與春天鳥叫有關(guān)的詩詞。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化靜為動,把古詩詞演出來
還有一些古詩詞很適合表演情景劇,比如胡令能寫的這首《小兒垂釣》。
插圖來自《混知漫畫·小學必備古詩詞》
這首詩寫的就是孩子的生活——釣魚,看起來極具童趣,又很有畫面感。
可愛多看了以后,根本不需要我多做解釋,就能自行翻譯詩詞。
蓬頭稚子學垂綸,
譯:頭發(fā)亂蓬蓬的小朋友在學釣魚。
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譯:他坐在莓苔上,在太陽的照射下,留下了影子。
路人借問遙招手,
譯:有個路人想問他,路該怎么走。
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這個小朋友怕把魚嚇到,就不應人了。
雖說個別字詞翻譯得不那么精準,但總體意思是對了。
這首詩就很適合進行角色扮演,孩子扮演”蓬頭稚子“,大人扮演”問路人“。演完一場問路戲,就算你不要求孩子背誦,孩子在演的過程中也就記住了!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同樣適合一問一答式的情景表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當然,一問一答也不完全局限于問路。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拓展聊一聊這座山里有哪些仙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將古詩詞拓展為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順道培養(yǎng)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4.隨時隨地記憶力PK
家庭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家長最好以“共同學習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誦讀,而不是以老師或者監(jiān)考官的身份出現(xiàn),把背誦古詩詞當成一項任務強加給孩子。
在教可愛多學古詩詞的過程中,我也會要求自己努力跟上孩子的節(jié)奏,去記憶這些古詩詞。然后,在上學路上,等公交途中,等服務員上菜間隙,跟孩子玩古詩詞PK賽,看誰記住的古詩詞更多。
有時候是以同一個詩人進行拓展,有時候是以同一個主題進行拓展,有時候是以同一種事物進行拓展……
詩詞念得多了,可愛多外出玩耍時,也懂得了見景抒情,學會了即興編詩。
可愛多自編詩詞
雖說編得不像正宗詩詞那般講究,但這就是孩子眼里的詩歌,是可以用來記錄生活,抒發(fā)情感的有用文體。
最后再說一句,孩子學習古詩詞出現(xiàn)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大人都經(jīng)常犯錯,何況孩子?平時帶著孩子多朗讀,通過圖畫、肢體動作、情景表演、實物示范等多種方式幫助他們加深理解,讓他們明白詩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日常表情達意所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