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2月31日。2016年最后一天。和上大四的弟弟一起度過。
他的室友都已回家。中午,他跑到隔壁宿舍去商量論文的事情。我一個人,在他的宿舍休息。
我躺在弟弟的床上。天花板懸掛著兩臺蒙塵的風扇。陽臺外面隱隱有人聲傳來。床邊一簾厚重的遮光布,被撥弄在角落。這樣似曾相似的場景,瞬間把我拉回到大學時代。
嗯,算了算,我已經畢業四年半了。
我看向對面空無一人的床鋪,腦海里卻浮現大學時住在我對面床位的R,想起喜歡追偶像劇的室長。想起冬天,我們坐在陽臺,背對著陽光,背誦期末重點的時光。
大學四年,和2016年一樣,似流水一般,裹挾了大部分的喜怒,只在記憶里留下零星半點的痕跡。
曾經有友人感慨,非常想回到大學時代。
我問他,為什么想回到過去呢?他說,大學無憂無慮,無須擔憂升職加薪、人際交情、買房成家。閑來無事在宿舍打游戲。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也是一種幸福。
我從來沒想過要回到過去。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在不斷試錯,尋找方向過程中,一直成長的自己。
以前,我非常羨慕目標明確的人,義無反顧朝前走。然而我并不是一個聰明、意志堅定的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至今都沒有什么拿得上臺面的談資。畢業至今四年半的時間,其實我只想通了兩件事。
一、在工作中修煉技能,但不要讓工作侵蝕生活
我在廣告行業沉浸4年,從影視公司,到地產廣告公司,再到品牌公司,我以為自己的方向是:廣告行業的文案大牛。
曾經通宵熬夜趕策劃案,極度疲憊困倦,坐在馬桶上,靠著墻壁小瞇一會都是奢侈。
曾經下班后,還戰戰兢兢地盯著手機qq,生怕客服反饋,客戶想法又變了,要找我改文案。
最瘋狂的一段時間,工作幾乎占據了每一天的三分之二。最初我以為自己喜歡這種工作強度大,節奏快的工作。
忙碌的工作日無暇思考,周末空閑下來,卻發現我害怕和自己獨處。
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只知埋頭工作的機器了?沒有生活,沒有朋友,沒有自我。工作,已經讓我的人生陷入不可控的狀態。
終于在今年,決定調轉航向,離開廣告行業。
我非常敬佩那些能夠在廣告行業堅持十年以上的人,他們是真正熱愛創意,熱愛廣告。而我,只是喜歡創意,卻不夠深愛,我不愿意把我所有的青春,獻給廣告。
你說我是逃兵也好,無所謂。我用這些年的經歷,給自己的“成長”下了的注解是:在跌跌撞撞中,發現自己的“不適合”,及時調整方向,并且永遠有勇氣再次出發。
雖然已經離開這個行業,但我依然感恩這4年來的試煉。它讓我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因循守舊,是活不下來的。每個問題,一定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畢業后任職的第一家廣告公司,運營一個公眾號,粉絲只有幾千人。為了寫出10萬+的文章,我們每一篇微信推文都是一改再改。
從初稿到定稿,文檔命名一般是這樣的:初稿→(改了N次之后終于)定稿→定稿2→這次真的是定稿了→還不定稿就要si了→si后重寫的定稿→終于定了!文案卒!
不要重復以前的路數!一定會有更好的點子!這就是廣告給每個從業人員的精神烙印。在這個行業里磨練過的人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質:死磕。為了更好的創意,苦逼地死磕到底。
現在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任職市場部文案策劃,朝九晚六。在廣告公司培養成的,對創意的敏銳度,對文字的把控能力,足以讓我在每天9小時內,處理好工作上的事情。
下班之后,都是屬于自己的時間。我重新開始寫作、練習英語口語、閱讀。這樣的節奏,讓我感受到自己還活著,而不是一個連軸轉的機器。
每一份工作,一定各有各的好與壞。每一段經歷,都是在修煉技能,為了下一次的順利通關。
二、找到自己生存的本領,保持輸入和輸出
曾經看過《開講啦》一期節目,邀請蔡瀾來演講,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和金庸、黃霑、倪匡齊名。他說他喜歡到處吃喝玩樂,賺到的錢都花掉了,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積蓄。
于是有人問他,你到五十歲以后才有錢,那你哪來的安全感呢?畢竟很多年輕人的安全感都來自存折上的數字。
蔡瀾說,源于我生存的本領。是啊,蔡瀾就算落魄街頭,還可以擺個桌子,幫別人寫春暉,篆刻圖章。
一技之長已是難得。更況且蔡瀾多才多藝。他的才能,就是他最穩固的安全感。
捫心自問,你有沒有一項生存的本領?假如你的公司倒閉了,你能否信誓旦旦地說,3天內必然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假如你不想在公司工作,想成為自由職業者,那你憑的是什么?
我給自己定下的“生存本領”就是寫作。這也是我2017年重點努力的方向。
想要持續寫作,必然要有輸入和輸出。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持續的輸入,那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沒有任何區別。2017年的你,也不過是在重復2016年的你。
我的生活和職場就是我最大的輸入能量庫。我所看過的電影、書籍、我經過的事情,通通會變成我寫作的原材料。
為了保證我有持續的寫作能力,又倒逼著我在生活和職場,要每日精進。否則就會面臨無事可寫的境地。
心理學中,關于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你不學習新的東西,你就會一直待在舒適區,你的見識也定格在原來的階層。
我們保持輸入,進入學習區,是為了更新自己,為了擁有更高遠的視野。
輸出,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你的光芒。
我曾經想過,在27歲的尾巴才開始寫作是否太遲?很多90后都已經是百萬粉絲級別的大號。而且,現在也趕不上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了。
不過神奇的是,在我決心認真寫作的那一刻,一切的疑問和擔心都消失了。
今天是堅持寫作第31天。每次寫到堵塞之處,想要放棄,心里總會響起一個聲音“不要偷懶”。所有偷過的懶,終有一天會變成打臉的巴掌。
“不要偷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卻要與惰性相抗衡,要抵御各種外界信息的干擾。你不能把時間花在煲劇、刷朋友圈這樣的事情。改變自己,一定是不舒服的。但現在的不適,是為了以后活得更舒適。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進一寸有進一寸的疼痛與歡喜。
人,最終只能自己成全自己。
我承認,我是一個對文字有野心的人。我很喜歡一個公眾號,叫“周沖的影像聲色”,她靠著一個人,一支筆,吸引了90萬人的眼光。她是我的榜樣。
感謝互聯網,讓文字在這個時代得到全所未有的力量。今年的方向就是修煉文字,持續輸出。直到有一天,能夠驕傲地對自己說,我能做自己的主,能夠自由地活。
2017年,希望大家都可以,不念過往,不畏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