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韻律格律要注意的幾點及“仄起平收格”的七言絕句
? ? ? ? 詩友們對常犯的擠韻與撞韻詩病問題,都挺注意,非常好。至于落韻、重韻、連韻及復韻等明顯詩病,大家也很少犯。但倒韻與湊韻是隱患,多數人還覺察不到,不少人常犯倒韻、湊韻之病,有的人久病多年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斟酌,認真克服。
? ? ? 現在開始,大家要下大心力來研究“對”“粘”,真明白了,基本格律就過關了。只要記住:“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五言只是一、三)在造不成三平腳和孤平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考慮平仄。
? ? ? 我先說一下什么叫孤平,就是一首五言詩中(七言不管一、二字,只論后五字),必須有兩個平相連,即“平平”,除了三平腳(三平尾)嚴格杜絕,其他位置三連平也可以,"平平平"是常見的。
? ? ? 大家把精力多投放到對粘上,爭取早日實現不記格律而不離格律。
? ? ? 今天繼續學習“仄起平收格”七言絕句,
格律形式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白)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第二、四、六字“對”“粘”規則為:
仄? 平? 仄
? ? ? ? ? ? ? ? ? }對
平? 仄? 平
? ? ? ? ? ? ? ? ? }粘
平? 仄? 平
? ? ? ? ? ? ? ? ? }對
仄? 平? 仄
例作:
? ? ? 烏? 衣? 巷
?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夕,古入聲字,平水韻中為仄聲。
此詩音節節奏為:
2—2—2—1
2—2—2—1
2—2—2—1
2—2—2—1
可供參考。
? ? ? 今天的作業是
每人創作一首“仄起平收”格的七言絕句,以寫人為主題。不要寫偉人,因為我們把握不了基調,筆力也不足,小小七言絕句承載量也有限。也不要寫熟人,用詞不當容易造成誤解,古來這種事多得多。題材自選,題目自擬。
例作:
? ? ? ? 嫦? ? 娥
?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燭,古入聲字,平水韻中為仄聲。
節奏形式為:
2—2—2—1
2—2—2—1
2—2—1—2
2—2—2—1
? ? ? 其實音節節奏決定于詩句的感情色彩,若句子之間平緩深沉,節奏多相同。若句子清新活潑,跳躍性較大,節奏變化也較明顯。只作參考。
? ? ? 交稿時新韻不用標,每句最好對齊如例。
? ? ? 10月12日早6:00~8:00交卷。每人只限交一首,多寫歡迎在群內交流。
? ? 第九課? ?
關于律詩的創作
? ? ? 關于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各有四種最基本的形式,我們已有了初步掌握。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也各有四種最基本的形式。為了方便,也與絕句相仿,按第一句的第二個字與句末之字也稱之為“某起某收格”的五(或七)言律詩。
一般律詩(不包括排律與長律),每首詩共八句,兩句為一聯,每一聯中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第一聯(一、二句)稱為“首聯”,首聯出句也叫起句或首句。第二聯(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為“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為尾聯,尾聯對句也叫結句或收句或尾句。四聯大略相當于絕句中的起、承、轉、合,但不完全一致。大多數律詩從主題內容上看,往往首聯兩句就是起、承,頷聯繼續鋪陳演繹,頸聯更加大拓寬意境,頷、頸兩聯往往極盡藝術手段。尾聯出句多是轉句,更使詩意境更加深,往往引出新境,并與前六句更呈顯得渾然一體,層次不斷提升。結句更加重要,即是整首詩的收尾,又是有言已盡意未止引起讀者的深思,好的結句多是有曲終而余音不絕之妙。我只是隨意說幾句,具體細節有待于講創作法時再按程序細說。
? ? ? 基本格的律詩中間兩聯,即頷聯與頸聯,出句與對句都需為對偶句,也叫“對仗”,這是律詩特有的規則,與絕句不同。例如杜甫的五律名作《春望》中頷聯與頸聯: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節奏為:
2—3
2—3
2—3 (1一2)
2—3 (1一2)
?
? ? ? 三字節中若按音調節奏細分,不同讀誦者往往分法不同。
? ? ?
? ? ? ? 例如杜甫七律名作《登高》,頷聯與頸聯為:
無邊落木瀟瀟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通常音調節奏為:
2一2一3(2一1)
2一2一3(2一1)
2一2一3
2一2一3
? ? 目前有不少人傾向于節奏為:
4—3
4—3
2—2—3
2—2—3
就是按意義節奏讀誦,使音調節奏與意義節奏一致,正是體現出杜詩情感凝重、語言沉郁的特點。實際上意義節奏應為:
4一3
4一3
4一3
4一3
? ? ? ? 一般絕句中對節奏沒有一定的要求,律詩中則不然,標準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各種對節奏(聲律節奏、音調節奏與意義節奏),都有嚴格要求。
? ? ? ? 對仗聯中,每聯出句與對句音調節奏必須一致,且意義節奏內容相對。但頷聯與頸聯即使音調節奏相同,但兩聯間詞性與句法結構是需有一定差別的,內容意義也不能相同或相近。
? ? ? 每聯對仗盡量求工整,也就是出句與對句的詞性、句法、大致屬類相對(古人只講實詞與虛詞,與現代漢語定義不同,即實對實,虛對虛),但還要防止“合掌”。相對兩詞如果是同義詞或近義詞就叫合掌。如果相對兩詞所表達事物不相襯,或不著邊際,則叫“失對”,有的雖然詞性同類,但相差太遠也不可,免強叫“寬對”,兩聯中至少要有一聯是“嚴對”。嚴對中,做到不“合掌”也是很難的,一般正對不如反對(反義詞相對)。好多細規則以后慢慢講,今天先了解個大框。下面來學習“仄起仄收格”的五言律詩。
? ? ? 五言“仄起仄收格”律詩的聲律節奏(平仄),與相對應的五言絕句一樣,抓住第一句“仄起仄收”律句A:
(仄)仄平平仄,
對句就得“對”呀!二、四兩字就應是“平? ? 仄” 嘛,第一字當然是(平)了,由于對句腳節是韻腳,必須是平了。這個句已定了,即平起平收,你會發現這應是B:平平仄仄平。第三句(頷聯出句)需與第二句(首聯對句)“粘”,那么二、四兩字還應是:平? ? 仄,但應腳節是白腳,于是這句已確定,是平起仄收句,你應知道是C:(平)平平仄仄。第四句(頷聯對句)必須與第三句(頷聯出句)對,應仄起平收句就是D:(仄)仄仄平平。第五句(頸聯出句)又需與第四句(頷聯對句)“粘”了,又得到了A,以下不就B、C、D嗎?
? 所以“仄起仄收格”的五言律詩格律不就是兩個“仄起仄收格"五言絕句格律的重疊而成的嗎!是不是豁然開朗了?
就是:
(仄)仄平平仄,白
? ? ? ? ? 對
? 平 平仄仄平韻。
? ? ? ? ? 粘
(平)平平仄仄,白
? ? ? ? ? 對
(仄)仄仄平平。韻
? ? ? ? ? 粘
(仄)仄平平仄,白
? ? ? ? ? 對
? 平 平仄仄平。韻
? ? ? ? ? 粘
(平)平平仄仄,白
? ? ? ? ? 對
(仄)仄仄平平。韻
? ? ? 要反復閱讀理解,熟練A、B、C、D四個最基本律句是“某起某收”與“粘、對”? 規則,最后你就會發現,格律根本不用死記,只要吟出了第一個句子,這首詩基本格律就固定了。
? ? ? ? 我再為詩友們提供一種掌握格律的方法,就是從節奏入手。一句詩的節奏有三種分劃法,一是聲律節奏,即平仄有序規則,是從聲調抑揚方面劃分的。二是意義節奏,是從詩的內容詞語意義方面而劃分的。三是音調節奏,是從讀誦頓挫方面音節輕重音劃分的,有時不同人讀法也稍不同,學術界也有分歧,我們能根據大致語感來吟誦即可。我在開始講節奏時首先提出了五言律句的節奏型“2—3”,就是意義節奏,后來說的“2—2—1”或“2—1—2”,則是音調聲節奏,也包含著意義節奏的細分。音調節奏便于讀誦,意義節奏便于對詩意理解,非常重要。我們從意義節奏方面著眼,五言律句多為 “2—3”型,少有“3—2”型,更少有“1一4”型或“4一1”型,但在宋詞中卻常見(只作初步了解)。七言律句多為“2—2—3”型或“4—3型",其他型則少見,則在宋詞中什么型都存在(只作初步了解即可)。無論五言句還是七言句,后三字非常重要,有時甚至為一個整體不可拆分,正規律句后三字聲律節奏組合,就四種形式,白腳:平平仄、平仄仄,韻腳:仄仄平、仄平平,其實就是聲律節奏最關鍵的兩小節合成的。王力先生把最末一字叫腳節,前兩字叫腹節,開頭兩字叫頭節。七言開頭兩字叫頂節,三四字叫頭節,五六字叫腹節,第七字叫腳節,五言句無頂節,這是兩字一節平均分法,末后字為一字節(這種劃分是以音部(音節)為單位,與具體吟誦時的音調節奏往往又不一致)。知道一點淵源,只作了解就行了。
? ? ? ? 今天所要學習寫作的“仄起仄收格”五言律詩,首聯出句頭節是仄仄,再加上一個白腳,再考慮第四字(腹節第二字)為平,也就是三字腳中間那個字必須平聲,那不只有“平平仄”了嗎?對句順其自然為平平,再加上一個韻腳,并且第四字必須為仄聲,你還有別的選擇嗎?只有“仄仄平”了。頷聯出句(第三句)遵循“粘”的規則,頭節必須“平平”,下面接個白腳,中間字必是仄聲,不就是“平仄仄”嗎?頷聯對句(第四句)必與出句(第三句)“對”,頭節必為仄仄,下面接個韻腳,三字節中間一字必“平”,只有“仄平平”吧?頸聯出句(第五句)又與上句“粘”,頭節還是仄仄,下接一個白腳,中間字為平聲,還是只有“平平仄”可用。……繼續下去,不難完成八句吧?八十句有何難哉?回頭再看看絕句,不就是個玩?
? ? ? ?
? ? ? ? 其實,最佳的方法還是能夠牢記四個基本律句。若寫“仄起仄收格”,就由“仄起仄收”律句開始,注意第二字的對粘規則,以下對句是韻腳,出句是白腳。即:
仄起仄收? (白)A
平起平收? (韻)B
平起仄收? (白)C
仄起平收? (韻)D
仄起仄收? (白)A
平起平收? (韻)B
平起仄收? (白)C
仄起平收? (韻)D
? ? ? 你們應該開悟了吧?是不是都會了?你大概不用我再講了吧?再講就多余了,搞得太復雜故弄玄虛,就是旁門左道。大道至簡,大道至易,大道至微,大道無形,真道無言,心而明之。世上本來就無麻煩事嘛!
? ? ? ?
? ? ? 今天的作業就是寫一首“仄起仄收格”的五言律詩,題材自選,題目自擬,格律上文已述。千萬別忘記頷聯、頸聯是要求對仗的喲?還有四聯內容大致的起、承、轉、合呢!
例作:
? ?
? 春 夜 喜 雨
?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
仄仄平平仄
當春乃發生。
平平仄仄平
隨風潛入夜,
平平平仄仄
潤物細無聲。
仄仄仄平平
野徑云俱黑,
仄仄平平仄
江船火獨明。
平平仄仄平
曉看紅濕處,
仄平平仄仄
花重錦官城。
平仄仄平平
頷聯與頸聯大略節奏為:
2一3(1一2)
2一3(1一2)
2一3
2一3
?
? ? ? 注:杜甫使用的是唐韻(廣韻206部)當然都合后來的平水韻。
? ? ? 詩友們根據自己所選題材內容,頷聯與頸聯節奏也可以是:
2—3(1一2)
2一3(1一2)
2一3(2一1)
2一3(2一1)
或:
2一3(2一1)
2一3(2一1)
2一3(1一2)
2一3(1一2)
或:
2一3
2一3
2一3(2一1)
2一3(2一1)
或:
2一3
2一3
2一3
2一3
或其他形式都可以。無論如何要保證“2一3”形式,“3”中可細分為“1一2”、“2一1”、“1一1一1”或不細分都可以,但頷聯與頸聯,同一聯內起句與對句節奏(意義節奏與音調節奏)必須相同。
10月21日早6:00~8:00收作業,爭取盡量能交作業。每人只交一首,交后盡量別修改,交流作品需在9:00后進行。
第十課
平起仄收格五言律詩的創作
我們已學習了格律詩創作的大致規則,又對“仄起仄收格”五言律詩的創作進行了嘗試,今天來學習“平起仄收格”五言律詩的創作。
? ? ? ? 平起仄收格的起句,當然是平起仄收律句了,再按照上節課講的方法,不難排出各句如下:
(平)平平仄仄,白
? ? 對? 對
(仄)仄仄平平。韻
? ? 粘? 粘
(仄)仄平平仄,白
? 對? 對
平 平仄仄平。韻
? ? 粘? 粘
(平)平平仄仄,白
? ? 對? 對
(仄)仄仄平平。韻
? ? 粘? 粘
(仄)仄平平仄,白
? 對? 對
平 平仄仄平。韻
? ? ? 不難看出,“平起仄收格”五言律詩格律譜這,相當于由兩個“平起仄收格”五言絕句相疊而成。律句排序為:
C、D、A、B、C、D、A、B
例作:
山 居 秋 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注:石、竹、歇,均為入聲字。
? ? ? 我們再來觀察一下律詩與絕句的關系,律詩的格律譜可以看成是由絕句的格律譜疊加而成。從絕句的意義節奏及對偶句方面考慮,絕句又可看成是從律詩中截取來的兩聯四個句子,所以絕句也叫“截句”。
例如:
宿 建 德 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 ? ? ? 就相當于五律的首聯與頷聯組成。起句是“特拗句”,將來在変格別體中講。
登 鸛 雀 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 ? ? ? 則相當于五律的頷聯與頸聯組成。
八 陣 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 ? ? ? 又相當于五律的頸聯與尾聯。
相 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 ? ? ? 相當于五律的首聯與尾聯。
? ? ? ? 以上這樣關聯一下,對律詩與絕句的理解與記憶都有益處。
? ? ? ? 今天的作業是每人創作一首“平起仄收格”的五言律詩,素材自選,題目自擬,一定要嚴守格律,頷聯與頸聯要求對仗,至少有一聯為工對(即嚴對,暫時不要求太高),不但所對詞性相同還必須詞類一致,又要詞義有別。比如一聯是植物對植物,另一聯是動物對動物,或其他物象意象,又不要蓮花對菡萏、獅子對狻猊之類,那就“合掌”了,最好花對草,鳥對獸...…,對仗的學問很多,我們要慢慢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時間可以閱覽一下《笠翁對韻》等書籍,楹聯就是從律詩中發展來的。自古以來律詩對仗最難,需慢慢訓練,養成習慣就好了。理可頓悟,事需漸修,格律是理,很快就能掌握,詩詞創作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杜甫還下大決心“語不驚人死不休。”呢!詩詞創作需要選材、立意、謀篇、煉句、煉詞、煉境,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象從幾百噸礦渣中提煉出一克鐳。
? ? 交作業時間為:10月24日早 6:00
~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