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活在“全部的現(xiàn)在”
從當下出發(fā),聯(lián)結過去與未來
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時間呢?
向孩子學習“鄭重”的態(tài)度
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eorge Zimbardo)提出用“時間視角”這一概念表示人們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不同態(tài)度。他發(fā)現(xiàn),根據(jù)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五種人:
第一種是積極過去視角
第二種是消極過去視角
第三種是享樂主義視角
第四種是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的人
第五種是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的人,這種視角被稱為未來視角
在工作場景中以未來視角為主是合適的,因為大多數(shù)的工作強調計劃性、執(zhí)行度和效率,未來視角使工作有條不紊,讓當下的行動更好地滿足工作目標,時間利用更有效率。
在非工作時間,你就應該放下工作,專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閑暇。這個時候考慮未來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有害,轉而采用享樂主義視角更為合適。
積極過去視角適合在與家人一起時引發(fā)。很多人逢年過節(jié)才有難得的機會與父母長輩團聚,這時不必急著去想新一年的計劃,而是應該多想想曾經(jīng)與家人一起走過的時光,這樣才更有意義。
津巴多建議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因為這五種時間視角里每一種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點,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并且,在采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jù)不同現(xiàn)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
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延伸
同樣研究時間視角的瑞典心理學家林德沃(Lm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于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從“平衡時間觀”和“延伸的當下感”這些觀點出發(fā),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下面是這十條建議以及我對每一條建議的闡釋: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后,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
嚴肅地對待時間——審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并用好它;
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時間視角的異同,換位思考;
從現(xiàn)在出發(fā)聯(lián)結過去——過去并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具有意義;
并不完全沉浸于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xiàn)在;
制訂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
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于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xiàn)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
視未來存在于當下——未來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xiàn)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
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么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
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
如何解決遠期未來與近期未來的沖突?
對人生來說,“五年”意味著什么?
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對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的事件,會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應對,也就是說,存在兩種未來視角。這種現(xiàn)象最早由以色列心理學家里伯曼(Liberman)和美國心理學家特普(Trope)于1998年發(fā)現(xiàn),并用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來加以闡釋。
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而在近期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面對問題時采用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做遠景規(guī)劃時,人們通常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從價值和意義來看,這些遠期目標的設定并無不妥,但是往往會缺乏可行性。而對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們會較多考慮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但這種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xiàn)的事,而回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
如何解決生活里兩種未來的沖突?
一方面,從“遠期未來”的角度,我們應該“重戰(zhàn)術、輕戰(zhàn)略”,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也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完成怎么辦,而是應該多思考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另一方面,從“近期未來”的角度,應該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極端”措施,比如刪除電腦里所有的電影、游戲,剪斷網(wǎng)線,把手機換成非智能機等等。
要想處理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我們可以采用下面兩個策略:
1.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
2.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zhàn)的難度。
我們總是在重復地抓起沙子
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xù)較久。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游戲;以“扶墻進、扶墻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jié);多重復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wǎng)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
?積累可信的知識
?訓練實踐技能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提升審美品味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jīng)歷
?保持和促進健康
?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探索、提出獨創(chuàng)性的構思或者發(fā)明
?獲得高峰體驗
我們?yōu)槭裁匆嘧x經(jīng)典?
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什么要讀經(jīng)典作品》,在這篇文章中,他這樣定義經(jīng)典作品:“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彪S后他又寫道:“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焙唵蔚卣f,經(jīng)典的價值,就在于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jīng)典是怎么讀都讀不盡的。
投資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介紹了“林迪效應”。按照他的表述,林迪效應是指:“對于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于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余壽命?!?br>
辨別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辨認“信息噪音”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度。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記述歷史的三種時間尺度,其中最長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一個地區(qū)的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中等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因素;而短時間尺度,才是傳統(tǒng)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的歷史事件。
“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歷史學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快
“時間管理”無疑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過都是“技術層面的解決”。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因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復雜程度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
計算機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達定律:“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另一方面,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fā)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fā)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
社會學家鮑曼認為,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是“液態(tài)的”(liquid),是一個流動的世界,在這個社會里,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一切都處于不確定性中。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現(xiàn)代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過日子”,而是“趕日子”。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jīng)說過:“做學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yǎng)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時尚專家弗洛克在一本名為《享樂主義手冊》的小冊子中給出了很多讓生活慢下來的建議,都挺有意思的,這里列舉幾條:
?找一把公園長椅,坐下來,觀察生活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散步,不要方向
?在完全靜寂中看一本書
?在陽光下小睡片刻
?在燭光中洗一次澡
?睡到自然醒
什么事情應求“快”,什么事情應求“慢”,這里我作了一個簡單的歸納,供大家參考: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guī)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zhí)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zhàn)性任務做好準備等。
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
“心流”(flow)這個由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創(chuàng)立的概念已經(jīng)漸漸為大眾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狀態(tài)。在心流發(fā)生時,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當然,人也不可能一直處于心流狀態(tài)中,也需要很簡單地放松、閑適,只不過,在時間的“深”與“淺”之間需要某種平衡。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yè)余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