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談起蘇軾,人們總想起一些詞語來形容他,例如超然物外、隨遇而安、胸懷曠達、灑脫自適等。但竊以為,他的這種曠達屬性,皆是命運的賜予。換言之,蘇東坡并非生來如此,而是嘗遍百味后,才得以灑脫地活成了令自己舒適的樣子。
? ? ? ? 愚以為,“此心安處是吾鄉”能夠高度概括蘇軾的一生。第一眼遇見這句話時,心中便產生十分的共鳴。這令我想象到這樣一幅畫面:當夕陽西沉,料峭的春風拂過,你正與心愛的人相互依偎,愜意地坐在柔軟的山坡上,體會“相看兩不厭”的親切感,這時候你便會覺得找到了那個想要安然休憩的地方。“此心安處是吾鄉”大概便是這樣的意境。
? ? ? ? 能夠豪放的喊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軾,也能恣意地唱出“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婉約詞句,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便出自他之手。
? ? ? ? 我特地摘下了他的原詩以供欣賞: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 ? ? 這首詞還有一段故事:蘇軾有一位好友名叫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被貶的時候,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妓毅然決然與他隨行到嶺南。后來王鞏北歸,再見蘇軾時,難免要好好設宴款待,,柔奴便為蘇軾勸酒。蘇軾這才問道:嶺南的風土是不是不太好呀?柔奴于是很堅定地說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了之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來贊賞柔奴。
? ? ? ? 大致意思就是:經常羨慕那些長得好看的男孩子,就連上天都很憐愛他們,甚至賜予他們美好而溫柔的佳人與他相伴。那位佳人不僅明眸皓齒,還有一副動聽的歌喉,每當她開嗓唱歌時,就仿佛雪花紛飛,使炎炎夏日也變得清涼無比。下片繼續夸贊對方,說從遙遠的地方奔波至此,你卻更加年輕了啊,笑起來還帶有嶺南梅花的清香呢。夸完了就問對方:“嶺南的風土大概不是很好吧?”對方便氣定神閑地說“能使我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啊!”
? ? ? ? 聽了這句話,我頗為感動,更何況是直率的蘇東坡。可以想見,柔奴這一席話,說出了蘇軾敢想卻始終未能得償所愿的事情。
? ? ? ? 追溯起二十幾歲時的蘇軾,在歐陽修這位伯樂的贊許下,名聲大噪,當時的狀況足以用四對成語來形容:年少成名,躊躇滿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但一位冠古絕今的大人物怎會活得這么順利,接下來便是暴風雨的來臨。剛入朝廷他便因為在奏折中詬病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王安石丟了臉面,便在幕后作梗,蘇軾哪能受得了這等委屈,便自愿調往杭州,于是開啟了一段調任與貶謫之旅。哥哥不順的時候,他的弟弟蘇轍也沒能幸免,曾經擁有遠大抱負的哥倆,想要像杜甫說的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成長之路總是一個受錘的過程,他倆在現實中都碰了壁,為了互相寬慰,哥哥對弟弟說:“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币馑际钦f:自己在懷才不遇的境況下,要避開政治斗爭的漩渦,以從容不迫的態度,姑且保全身體,飲酒作樂,悠閑度日。此時的蘇軾似乎已經有些志氣消磨了。
? ? ? ? 但蘇軾之所以是蘇軾,便是因為他能將生活的捶打化為麾之即去小事。在之后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就連生活起居也成了問題,樂觀的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帶著家人開墾了一塊坡地,種田維持生計,蘇東坡的別號這是由此而來。但一個人的孤獨畢竟是別人理解不了的,就在一個幽靜的夜晚,他看著四周破落不堪的景色喟嘆出了那句大家再熟不過的經典名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 ? ? 欣賞過全詞不難發現,蘇軾還是那個保持倔強的蘇軾,生活始終無法讓他沉浸于哀愁,過盡千帆后的他依然孤高自許、蔑視流俗。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寄情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
? ? ? ? 借用一句余秋雨對蘇軾的評價: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就在一次春日出游時,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甚至吟唱起來,緩步前行,做成了令我們頗為感慨的《定風波》。蘇東坡在一次與春雨的際遇中表達了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依舊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從而真正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找到了他的“真我”,也留給當代年輕人奉為座右銘的那句話:一蓑煙雨任平生。
? ? ? ? 之后的蘇軾愜意沒多久,又被貶到惠州,但他沒有忘記自己還是一個大美食家,一句:“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痹V盡了快意與瀟灑,后來甚至漂流至海南島,依然曠達地喊出:“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要知道,被放逐至海南可是當時僅次于滿門抄斬的處罰。雖然身體早已疲乏不堪一擊,但他的精神與靈魂早已能夠耐得住捶打,變得堅不可摧。到此,大概可以應驗在開頭說的那句結論:他的曠達屬性,皆是命運的賜予。我們也能夠得到另一個結論:在蘇子瞻的心里,已經找到了讓他心靈得以安定的故鄉。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意思便是:我的心緒恰如東欄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將這紛雜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徹與清明。
? ? ? ? 在這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人總能夠將生活過得瀟灑風流,用蘇軾的話說便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在自己人生歷經生活的劫數之后,在走遍歲月山河之后,都能將日子過得生動而干凈,都能毫無顧忌地說出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