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是在上位的人。君子歷來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現在咱們常用的,道德上的君子。在儒家典籍里,君子更多是指在上位的人。同樣,小人也不一定是無恥小人,相對在上位的君子大人,在下位的百姓就是“小人”,就像對上說話時自稱“小人”一樣。
君子要有大道,這大道,是指居上位而修己治人之道,就是絜矩之道。忠信、驕泰,朱熹講解說:“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驕者矜高,泰者侈肆。”
發己自盡,發,是發自內心;自盡,是盡心盡力,毫無保留,不遺余力,這就是忠。在講忠恕之道時,朱熹也說過:“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我們對人忠不忠呢,替人辦事,說“我盡力而為。”基本就是有所保留,做到哪兒算哪,不準備盡力。一定是要盡心,才是真正的竭盡全力,盡心盡力,這才叫忠。
曾子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為人謀而忠,就是要盡心盡力,不僅下對上要忠,上對下也要忠,因為你也是為大家謀一個前途,謀一個美好生活啊。傳不習乎?老師教的,練習了嗎?今天讀圣賢書講忠信,也不可輕飄飄的翻閱而過,而是要放在自己身上練習,我對上對下,忠不忠?信不信?對客戶,對供應商,忠不忠?信不信?怎么改進?
張居正講解說:人之好惡,之所以有公私不同,是因為其存心不同。君子絜矩之道,也是看他存心如何。如果他忠以盡己而不欺,信以循物而不違,則一心之中,渾然天理,于那好惡所在,才能以己及人而不差,推己及人而各當,這便得了絜矩大道。仁人之所以能愛人,能惡人,能為民之父母,道理就在這兒。如果反過來,驕傲而矜夸自尊,舒泰而恣意縱侈,則一心之中私意障塞,于那好惡所在,不僅不肯和大家相同,而且任己之情,拂人之性,而流于偏僻了。
這里的驕泰,就是只管自己舒服,那就從舒適到放松,從放松到放肆,從放肆到自欺欺人,無所顧忌。好惡之道,就是和大家一起舒服。
修身之道啊,就是要你戒慎恐懼,時刻警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走進家人的舒適區,走進全公司員工的舒適區,走進全國人民的舒適區,走近全世界人民的舒適區。什么時候修養成了,就是生知安行,從心所欲不逾矩,居仁行義,舒適區和天理區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