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寬恕的目的是為了看清錯覺、破除無明,真寬恕啟動的標志——足夠的覺察力,覺察到了我們正在定罪、正在的評判的時候,就需要啟動真寬恕了。而要做到真寬恕,先得看清楚為什么會定罪——給自己定罪不是內疚就是要好,投射出去就是怨人。在覺察的時候,能靜下來,向內去感知,就會發現,定罪時心靈一定是不安的,沒有人在平安的時候會去定罪和評判。
? ?? 只有心靈不安時,才會聽從小我的話,下一個舉動一定是定罪和批判。至于定罪和批判的對象不重要,對內(自己)對外(投射)都可以,但是心靈的不安卻像是折磨我們的魔鬼,一定要把這股不安的勁頭使出去——進行攻擊。
問題的關鍵是,心靈為什么會不平安?
? ?? 心靈不安的時候,那個感受可以叫孤獨感、恐懼感、匱乏感、被剝奪感、被拋棄感、無助感等等,這些感受都是心靈不安的標志。
? ?? 當人以為心靈的不安是因為發生了什么事情(相),認為必須要通過改變事情才能讓自己恢復平安時,就落入了因果顛倒的錯覺中。真相恰恰相反,不是因為發生了什么事情才使得心靈不安,而正是因為心靈的不平安才會看到發生了“我以為”的事情。這就像是做夢的時候,不是因為做了噩夢心靈才不平安,而是不平安的心靈才會做噩夢,而平安的心靈只可能做美夢一樣。
? ?? 因為不安,做夢的心靈,祂在夢中一定會出現祂的不安點。只是我們平時設定了一個常態標準,這個標準它也是不安的。我們把這個所謂的“常態”設定為一個標準,估且稱之為“正常狀態”,只要心靈“偏移”這個“正常狀態”,我們就認為不安發生了。
? ?? 其實心靈早就在不安之中,早就在不自在之中(無明)。關于不安,只有平安是不安的終級答案。
? ?? 小我不這么做。當我們不安的時候,小我的反映是,給一個不安的理由。也即心靈在不安的狀態中,祂是需要一個解釋的——為什么我不安?小我的任務和功能,就是把這個不安的理由用概念邏輯(分析)來詮釋,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個定罪和批判的對象。
? ?? 需要定罪和批判的根本原因是,讓心靈從不安回到平安的狀態。小我的這個方法就是典型的“止痛劑”,并不治病,它只會止痛。每一次我們不安,在定罪的時候,無非是在要求吃一顆止痛劑。 明了這個理,用一種全新的目光來看和處理所有的心靈不安,就可以不選擇小我的這個“選項”。每次心靈不安的時候就覺察到:我只想要心靈的平安。
? ?? 不安、想怪罪的原因是想回到平安、回到天國。所以,把每一次的不安都解釋成對天因的思念。這樣就不會產生由于選擇小我,而接下來要演繹的一切劇本,一系列的念頭攀援,一系列的怪罪和編故事。這些舉動都會讓我們迷上加迷。
把每一次的不安都提升到動機的背后,不安是對天國的思念,這樣的話每一次的不安就化煩惱為菩提。一次一次的不安,我們提醒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么?《課程》已經說了,我們真正要的只是一句話——我只要上主的平安。
這個平安不是小我的平安,是上主的平安。因為小我把你平安的理由轉嫁給了世界了。
這個時候即便你得到了一個答案,批判了該批判的人,報了該報的仇。外在任何一個條件的變化,這時得到的是小我的平安。小我的平安它只是一副止痛劑。吃止痛劑就會產生藥物依賴,最終會變成一種癮。這種癮《奇跡課程》叫做投射罪疚的癮。
大家要理解習慣怪罪、批評,其實是一種毒癮,這種癮就是對止痛劑的癮。這個癮和吸毒的癮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我們現在要戒的,就是怪罪和批判這個癮。當然,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萬惡淫為先,有的說萬惡以不孝為首,等等。
我們不去評價這些,我只是告訴大家,修《奇跡課程》,如果要引入戒律,你的第一條戒律,首當其沖就是戒除對批判、怪罪的癮,《奇跡課程》有一課告訴我們,只要我停止攻擊的念頭,我就能從眼前這一切中擺脫出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無明狀態中,所謂無明就是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在這個心志狀態中,聽信小我選擇了一條治療不安的捷徑,無明一念就會發出更多的攻擊念頭,而這些所有的攻擊念頭都將由心靈承受。
與自我宣戰,承受了攻擊念頭的心靈,只會加大祂的不安。不安加大,祂只會加大對止痛劑的需要,以前吃一顆,現在要吃三顆、五顆、十顆......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種惡笥循環不僅是讓心靈飽受煎熬,還讓心靈傾注祂全部的創造力,上主賦予祂全部的創造力,去繼續加深對不安的傾注,也就是加大祂的怪罪和批判。
還有一條原則是心靈永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因為心靈就有這個創造力。也就是說,在這么一種惡性循環下,心靈就用上主賦予祂的能力,牢牢的把自己困在這個罪疚體系當中。
現在的修行人有一個誤區,都要去攀那些高、大、尚的,不想去找那最究竟的。都想去找那立桿見影的,不想去找最簡單、最不起眼的。我們說撤銷批判和攻擊,把它不當一回事,其實修行的方向不是從高到低,而是從低到高。因為心靈的解鎖和松綁,祂也是有順序的。
Undo它是有順序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修行要“先修粗,后修細”。所以《奇跡課程》一再強調攻擊念頭讓我們心靈執迷和心靈的破壞性,當然它不會產生真的破壞,它對心靈執迷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果我們修行了很長時間,發現卡在什么地方,第一時間應當看看這個最粗的。猶如一輛汽車送到修理廠,一個有經驗的師傅,他不會去找那些稀奇古怪的原因。他會找最容易發現、最容易磨損的原因。
修行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心靈出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你不要去找你前世做了什么,之后又發生了什么,誰和誰有什么關系,你的潛意識有什么東西、什么念頭...這些東西都是在分散你的注意力。
第一時間你要用覺察力去覺察你的不安,這個是很容易覺察到的。覺察到不安之后,再去覺察你對這個不安是怎么處理的? 也就是說,你認為外在發生什么樣的條件,你就能把這個不安,轉換成相對的平安。這個再結合前段時間我講的“安名(字)”的分享,心靈不安的時候,它需要找一個名份。所謂作出判斷就是找一個名份。
安一個名,我到底怎么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有一個驅動,會有一種沖動,想盡快找到不安的原因,安一個名,你看我出什么問題了?就會找個老師,找個大師,找本書,想說明我這個狀況是什么情況,當我們想找一個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原因,解釋這個不安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進入小我劇本。
《奇跡課程》告訴我們,所有不安的原因只有一個,所有的問題都是一個問題,所以才只有一個答案。如果你不是認為你只有一個問題,而是有N多的問題,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問題,你就會去找那不同的答案。而這個不同的答案都是幻,都是名,就是安了一個我出了什么問題的名。然后再去做出一個判斷,如果這是我問題的原因,我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如此,我們就迷上加迷,迷在其中了。下面我給出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去對付你所有的不安。不論這個幻相是什么,不論你處在什么樣的劇本,小我怎么跟你解釋,你只要覺察到不安,你對自己誠實的說,我只要上主的平安,那么再告訴自己,上主的平安已經白白給到你,只因你是上主之子。這個時候所有的名相化為一個名相,就是,你是上主之子,小我再也沒有任何的理由。你配得到這個平安,因為你是上主之子,上主之子是天生就享有來自上主的平安。
這個時候你會驚奇的發現,一個小我不想讓你知道這個事實,平安盡然是可以選擇的。小我一直告訴你,你不平安是發生了什么。如果事情按小我期待的角度去發生,小我不想告訴你的是,盡然可以越過你認為不平安的理由和要達成平安的條件,進行直接的選擇。也就是說,不管屏幕上發生什么,它和你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心靈一直具備選擇平安的權力。
心靈可以繞過所有的詮釋,而直接選擇平安的這個能力的能力,叫做選擇權。這個就《奇跡課程》的一個大福音,它告訴我們,不管你根器如何,你修什么法門,你信什么,這個選擇權你從未丟失,這個選擇權是你在夢中唯一的自由。大家要牢牢使用好這個夢境中的自由,這個直接選擇平安的能力。
對我以上所說保持懷疑態度的人,可以在你下次不安的時候做一個試驗,當然這個試驗沒有人能替你做,只有自己親自去做,不論外境怎樣,頭腦、想法怎樣,時間中發生什么,你做一次,我直接選擇平安!你會驚訝的發現,我盡然可以直接選擇平安。
最后補充一點,當我們看到兄弟在怪罪、批判的時候,注意你的目光,不要解釋成,他現在相信了小我;要升級一層,他現在在渴望天國。因為我說了,人為什么要批判,因為他是想恢復這個平安。所以他真正想做的,不是想批判別人,是想恢復他的平安,也就是想回歸他的天國。他想要做的和你想要做的是一樣的,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對他的批判再產生另一個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