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by? ? 小棠菜? 】
一場春雨將至,如預想中的,春芽兒的熱鬧會如期而來。
香椿芽、薺菜、豌豆苗、春筍、花椒芽、柳樹芽……單單提筆寫出,都頓覺滿紙的春意盎然。
春日好,食嫩正當時,莫如潛心烹小鮮吧。
▼
于小時候的我來說,最易得而平常的,當屬香椿芽兒。
俗語有“門前一樹椿,春菜不擔心”的說法,我家,恰好如此。
老家院子里一人高的圍墻邊,密密匝匝地長著幾叢香椿,高的已調皮地越過圍墻,矮的將將到小孩兒的膝蓋。
每年這個時候,天漸轉暖,晌午的日頭照在墻根兒下,曬得人昏昏然,香椿也浸潤在初春的日頭里,從一個冬天的沉睡中惺忪醒來。
不過一夜的功夫,原本光禿禿的枝干上,就見紫中泛綠的香椿芽兒爭相冒出頭來。
分外喜人。
香椿芽兒最好的時節,應是谷雨前。
越早,越鮮。
剛冒出頭的香椿芽兒,每日都見長大,凝神,幾乎能聽到它努力生長的聲音。
耐心等它三兩日,便可做道獨屬于春天的菜式了。
母親是最會挑時候的。
待香椿芽兒長到小孩兒的巴掌大,嫩紫色的葉子漸漸散開,隨手摘下一小把洗凈,切得細細的,磕了兩個雞蛋在碗中打散,加了少量鹽,與香椿芽兒一起攪拌均勻。
油鍋燒熱,刺啦一聲下鍋,雞蛋蓬起,金黃中點綴著星星點點的嫩綠,雞蛋混著香椿的獨特香氣,四溢開來,讓守在灶臺邊的我口水都快要流下來。
香椿芽兒炒雞蛋,佐一碗稠稠的白米粥,新鮮、原味,就像把早春吃下肚。
母親還常常做一道香椿芽兒拌豆腐,用新鮮的、帶著溫度的鹵水豆腐,只加了薄鹽、點幾滴香油,清香爽口,最適合冬去春來、萬物皆燥的時刻。
也有炸香椿魚兒,裹了面糊炸制、撒上椒鹽,我不喜,總覺過油炸了味道太重,破壞了香椿芽兒的嫩和鮮。
▼
香椿一般都長到一人多高,方便人采摘,舉手可得。
也有不老實的,長成了一棵越過房頂的樹,這是頗讓人頭疼的頑皮分子。
好在早有貪食者備好了工具——三四米長的木棍,頂上綁好一把彎彎的小刀,瞄準,輕輕一勾,一簇新鮮的香椿芽兒便輕飄飄地落下來。
守在樹下的小孩子歡呼著跑過去拾起,又抬頭,眼巴巴地等著第二簇。
香椿,是頂大方的。
摘過一輪新鮮嫩芽,干枯的枝丫間,還會有芽不斷再長出來,爭先恐后,生生不息。
第一輪的嫩芽是最鮮的,過了近十天的次之。
到了第三輪,就不能這樣一簇簇摘了。
小時候,幫母親摘香椿,母親總是囑咐,不要把嫩芽都摘掉,否則,它就再也生不出新芽。
我學著母親的樣子,摘下外層已經散開、逐漸由紫轉綠的葉片,留下中間最嫩的三四個小葉片。它會慢慢長大,成為夏秋季茂盛熱鬧的主角。
這是樸素的對自然敬畏的方式吧。
▼
過了口感最嫩的兩周,香椿芽兒就老了,口感變差,可見也是個嬌貴角色。
每年春天,那幾叢香椿樹都帶來了豐盛的禮物,送了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仍是采之不盡。
為了不浪費這好食材,母親很是花了些心思:將香椿芽兒摘下,用鹽腌漬了,待半干時,一綹綹密封起來。
想念香椿的味道了,就取出一小把,泡水濾去多余的鹽分,按香椿雞蛋的做法,做一碗春天的味道。
如此,可以吃一整年。
香椿芽兒,隨處可吃,可母親的心思,就不是隨處可得了。
托了新種植方法的福,一年四季都可吃到香椿。
只是變換了一種形式,從香椿芽兒換成了人工種植出的香椿苗。
香椿苗拌豆腐絲、香椿苗拌核桃仁、香椿苗拌豆腐,秋冬季吃來,確實爽口,滋味卻略顯寡淡,怎樣也不似香椿芽醇厚的香氣和脆嫩。
春芽兒的時節之鮮,絕非溫室大棚所能比。
即便離了故土,兒時的味覺記憶還在。
早春時節,我常去買了一小把香椿芽兒,炒雞蛋或是拌豆腐,私以為這是春天的第一口味道。
香椿芽兒,愛的人欲罷不能,不喜的人聞之掩面,我是獨愛的那一類。
概因其有兒時的記憶,更有母親的味道吧。
---------
小棠菜碎碎念
孩兒爸對我的做菜方法提出異議:香椿芽兒要焯水后才能吃。
我是極不服氣的:這東西,我從小就吃,每年都吃,難不成還不如你會吃?
度娘之后,結論如下,給各位小伙伴提個醒:
香椿芽兒越鮮嫩越好,尤其在發芽初期硝酸鹽含量較低,如果鮮嫩的香椿芽兒采摘后馬上食用,是可以的。
隨著香椿芽兒的長大,硝酸鹽含量會逐漸增加。所以,如是市場上買到的,或沒那么鮮嫩的,可沸水汆燙1分鐘,食用更安全,風味仍在。
腌制也同樣如此,盡量選擇新鮮的、嫩的香椿芽兒,焯水后腌制,至少兩周后再食用。
--------
“春芽兒”系列
小棠菜身邊,頗有一些好食的朋友,南北皆有,家鄉的春日味道各有不同。
因此做了“春芽兒”系列,請這些朋友聊聊自己的家鄉春味。
此為開篇。
希望給你的春日加些新鮮氣息。
晚安。
--------THE? ? END--------
小棠菜:
家有兩個萌娃的廚娘一枚。
小棠菜說,最好的人生,無非每一餐飯都和最愛的人一起吃。美食?那只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而已。
興趣所至,創辦公眾號【小棠菜】,分享暖心暖胃的美食,聊聊生活中的小確幸,講講我們愛的娃和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