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讀了一本很受啟發的書——《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可能對許多因孩子學習而焦慮的家長來說,它能提供一些答案和指引。
? ? ? 本書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一位是青少年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專家,他們在兒童教育領域從事研究工作幾十年了。書中列舉了大量的真實案例,指導我們如何平靜來應對孩子成長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 ? ? 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機,增強孩子學習動力?作者的建議是家長先得從改變自身入手,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咨詢顧問,而不是老板或經紀人;不要去安排規劃孩子的一切,包辦孩子的生活,驅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父母最要學的,是控制好自我情緒,只有讓孩子處在不焦慮的養育環境下,才能有益其成長;父母所能做的最好方式,是隱入幕后成為孩子忠實的支持者和陪伴者,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
? ? ? 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不少思考與觸動,為什么一提孩子學習教育我們就倍感壓力?真正的問題在哪?是否與我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期待也有著直接關聯呢?
? ? ? 我們的童年大多在放養狀態中度過,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給予我們太多關注,那時課外輔導班鮮有,也無需作業打卡,考多少分,上什么樣的學校,全憑個人努力與造化。
? ? ?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似乎更懂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出生我們就開始全力以赴地為他設計打造教育路線,希望他將來能有更廣闊更幸福的人生。于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會把自己的一些觀念想法,如贏家思維、功利思想、未竟之志加注到孩子身上,并不遺余力地貢獻出家庭最頭部的資源,輾轉于各種培訓,督促孩子不斷地學習再學習。
? ? ? 作者說,其實孩子最好的成長應是他們的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則是他們的自我控制。作為父母,過度干預安排孩子的生活,只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淪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機器,奪走本該屬于孩子可以讓自己變得堅強、自信的機會。所以,作者反復強調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原本屬于他的事情,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去找尋他所熱愛的事物,讓他獲得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激發出內在驅動力,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從而獲得真正的獨立與成長。
? ? ? 書中討論了四個核心要點,有些在我們的養育中確實常被忽略。
? ? ? 一是嚴重或慢性的壓力,對孩子發育中的大腦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這也是全球流行的與壓力相關的心理問題(焦慮癥和抑郁癥)形成的重要基礎。
? ? ? 二是過低的控制感,會引發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降低孩子在學業上的學習水平和表現水平,如逆反心理導致的消極對抗與厭學情緒。
? ? ? 三是所有正面積極的自我激勵,其實都根植于控制感、勝任感和自主感。孩子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與生活,很難更好地去探尋發展自我。
? ? ? 四是培養出健康的控制感,會進一步帶來各種積極結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內部動機、更優異的學業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自我成功。
? ? ? 我們常感嘆如今為人父母之不易,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其實也不容易,我們習慣了只關注結果,沒有注意到在那張稚嫩的面容下,也有著他沒有言明的壓力,繁重的學業、不足的睡眠、成長中的迷茫與煩惱……這些有時他不會說,但其實正費盡心機想要自我搞定。
? ? ? 孩子的成長需要獨立發展的空間,作為父母,需要多一些耐心,多相信孩子!不要因為害怕他犯錯就越俎代庖剝奪他做選擇、做決定的權力,正如作者說的“智慧來自于經驗,而經驗有時卻來自于失策。”苦口婆心的示范與啟發,有時遠不及讓他自己實打實地去體驗、去磨煉。
? ? ? 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了紀伯倫的詩:
? ? ?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 ?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 ?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 ? ?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 ?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 ?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 ?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 ? ?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 ? ?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 ?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 ?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