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一段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關于唐三彩馬的介紹,其實在唐代并無“唐三彩”這個稱號,在史料上也無記載。“唐三彩”這個名字最早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在隴海鐵路修筑時期,在洛陽北邙山一帶因為施工損壞了一批唐代墓葬,進而發現了大批的彩陶陪葬品,因其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并由專家研究鑒定為唐代的彩陶制品,而命名為“唐三彩”。
而在一大批的唐三彩陶品中,尤其以唐三彩馬最受矚目。一方面是由于其外形藝術造詣高,不僅將馬的形態和馳騁的英姿刻畫地逼真生動,同時通過藝術夸張的手法將馬的精神面貌描繪的栩栩如生。 唐三彩馬雖強健有力,但馬尾卻短小精悍。除了一部分藝術創作的原因外,也是由于三彩馬是整體燒制的,尾巴太長不僅不易于與馬體連接,在運送或搬運的過程中也容易折斷。同時古代因為有打馬球的運動,修剪馬尾可以防止尾巴纏繞在一起。所以除了藝術創作,也是有現實來源的。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影片中,陶瓷組的王五勝老師正在修復的這匹唐三彩馬,就是一匹沒了尾巴的馬,為了給這匹馬從新做一只新的尾巴,他還專門到陶瓷館里去研究現有的三彩馬的尾巴,找點靈感。我們可以看到在陳列的玻璃柜里擺放的三彩馬的尾巴大多是短小的,只是形態各有不同。
古人不僅有修剪尾巴的習慣,有的還會修剪脖子的鬃毛,比如三花馬。三花馬是唐朝的一類名貴馬種,因為它的馬鬃被修剪成三垛形而稱為三花馬。它是從西域地區引進到大唐的,這種馬體格健美,品種優良,深受王公貴族的喜愛。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內,就有一座精美的唐三彩三花馬,它出土于乾陵懿德太子李重潤的陪葬墓中。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兒子,也是武則天的孫子。
據記載,李重潤是因為在宮中與永泰公主議論武則天情人的事,被武則天杖殺。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導火索,更多的則是因為李重潤作為太子會威脅到武則天當皇帝的企圖,所以李重潤成了這場政治的犧牲品。武則天去世后,李顯稱帝,厚葬了懿德太子,而且因為知道太子身前喜歡三花馬,但苦于當時的政治背景危機下只能遠遠觀看,卻從未乘騎過,便做了三彩三花馬作為陪葬,以了卻太子的心愿。
唐三彩馬作為陪葬品如此盛行,跟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在唐代打馬球、賽馬等馬上運動在當時非常盛行,甚至連女子也會騎馬狩獵。除此之外,唐朝初期的對外戰事,盛唐時期由于地域遼闊建立的館驛制度,也需要大量的馬匹來運送往來。歷史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靠的也是馬匹。朝廷更是設立牧馬監來管理和培育優良馬品。
所以使得在唐代飼養馬匹的品種和數量,成為顯示人們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象征,而用唐三彩馬陪葬,同樣也能顯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一座墓葬中,有三彩馬出土,那就說明墓主人不是普通百姓。雖然唐代厚葬之風盛行,陪葬物品眾多,但也會因為身份和官品的高低有所不同。其中對隨葬的三彩器就做了這樣的規定:“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規定各種器物的高度在一尺之內。但其實,據考古發現許多陪葬的三彩馬都超過了一尺,足以見得就算是明文法度也不能阻擋當時的人們對它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