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能夠完整背誦《憫農(nóng)》這首詩詞吧,但是你對這首詩的作者——李紳的故事了解嘛?你知道其實這個題目的詩詞是有很多首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講講詩人背后的故事,了解了解那些我們很少提及的背景。
憫農(nóng)二首·其一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憫農(nóng)二首·其二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應該說這首詩的普及程度絲毫不亞于《靜夜思》和《鵝》,甚至因為其兩袖清風和關心民間疾苦的內(nèi)涵,而讓我們所有人都以為作者李紳是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是一個勤勞節(jié)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清廉父母官,但是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是其實他的故事不僅僅是這么簡單的!
一、家道中落,志向遠大
毫無疑問,李紳是因為《憫農(nóng)》而“名流情史”的,但實際上他曾官至宰相。他的出身也很值得玩味,可以說是那個時候的“官二代”,因為他的爺爺也曾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其父親一縣的縣令。可惜因為他的父親英年早逝,所以家道中落,從小便和家人顛沛流離,嘗盡了人情冷暖,在漂泊途中也親眼目睹了農(nóng)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因此,小時候的李紳內(nèi)心暗暗種下了為民請命的種子,這也是后來他寫下《憫農(nóng)》最原始的情感觸發(fā)點。
奈何仕途不順,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一直未能得中,所以就借住在元稹家里,甚至還為元稹的《鶯鶯傳》命題過。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屢敗屢戰(zhàn),他終于在而立之年考取了進士,追隨白居易、元稹的步伐,從基層做起,一直到后來官至宰相之位。
據(jù)歷史記載,李紳在考取進士后,用龍章鳳姿的氣度和淵博出眾的學識征服了當權者,位居翰林學士,正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衣錦還鄉(xiāng),這個時候心里還是裝著民間疾苦的,所以有感于黎民百姓在田間的辛苦勞作,當即寫下著名的《憫農(nóng)》。
此時的李紳是個熱血澎湃的少年,敢于直接揭露社會的現(xiàn)實,毫無顧忌肆無忌憚的評論朝廷的短處。后來李紳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重要人物。
二、步入仕途,腐化墮落
相信大家讀到前面的介紹,都會覺得李紳存有鴻鵠之志,有悲天憫人之心,將來肯定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可是不知從何時起,這顆赤子之心卻在官場這個大染缸里悄然變質(zhì)了——他卷入牛李黨爭,開始貪圖享受,任人唯親,肆意妄為,這和我們現(xiàn)在很多忘記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貪官是何其相似啊。
相傳,當他卷入黨爭后為了討好上級,全然忘記了進入仕途的初心,開始中飽私囊。李紳在身為地方的父母官,竟然為了自己的奢侈淫靡生活而欺壓百姓,簡直變成了為禍一方的惡霸。更有史料記載,因為李紳愛吃雞舌,所以僅僅一頓飯就要殺三百只雞,以滿足他的口腹之欲,他的宅子后院里經(jīng)常堆滿了雞的尸體。這種傳說顯然有夸張的成分,但是流言盛行的背后也可以窺見李紳在百姓心中窮奢極侈的形象。
他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的誓言,為了金錢和權力,在自然災害面前瞞報損失,對上級溜須拍馬極盡阿諛,對下級打壓謾罵。不僅僅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在官場內(nèi)部也有很多對他開始不滿。此時的李紳,甚至可以用惡貫滿盈來形容了。他再也寫不出《憫農(nóng)》,而只能是一些歌功頌德的阿諛奉承之作,比如這首《上黨奏慶云見》:
上黨奏慶云見
唐代:?李紳
飛龍久馭宇,真氣尚興云。五色傳嘉瑞,千齡表圣君。
從風忽蕭索,依漢更氛氳。影徹天初霽,光鮮日未曛。
表祥近自遠,垂化聚還分。寧作無依者,空傳陶令文。
當年寫出《憫農(nóng)》的少年郎已經(jīng)淹沒在權力的欲海里,只留下了一位內(nèi)心麻木的政客。當時唐代很多當權的官員都有豢養(yǎng)私妓的習慣,而李紳則在家里藏了很多家妓供他享樂。”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出處就來自這里。劉禹錫當年為官受到排擠,卸任蘇州刺史,李紳因為他的名望而請他吃飯。席間劉禹錫看到表演的歌妓,心有所動,遂寫下了《贈李司空妓》的絕句。這首詩也從側面證明了李紳當時花天酒地、貪圖享受的生活景象,讓劉禹錫見到都覺得驚詫不已。
贈李司空妓
唐代:?劉禹錫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三、殘暴不仁,天怒人怨
有一次,一位是李紳的同窗意前來拜訪他,不料他們剛剛下榻旅館,其中一個仆人便與當?shù)厥忻衿鹆藸巿?zhí)。李紳得知后,還沒有弄清緣由,只是簡單的詢問了幾句便將二人都處以極刑,還下令把他的同窗也抓了起來。后來,李紳在牢獄里對他的同窗說:“雖然我們是同窗,但是你既然來我這里,為什么不首先來拜見我?”這位同窗連忙下跪道歉,磕頭請罪。但是李紳還是不依不饒,對這位專門前來看望他的同窗打了20大板。人們都說李紳沒有倫理道德,已經(jīng)不配做一個父母官了,可是大家卻無能為力。
但是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紳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反而為了自己貪圖享樂開始變本加厲。終于,李紳最后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可以說很多冤案因此得到昭雪,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毫無疑問,他的《憫農(nóng)》是我國詩歌歷史上的傳奇篇章,但是忘記初心的貪官酷吏同樣也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宦海沉浮,不知晚年的李紳回首往事時,眼前還會浮現(xiàn)出那個憂國憂民的熱忱少年嗎?
其實啊,還有一些著名的詩人也以《憫農(nóng)》為題,寫下了相應的詩句,這其中又以宋代詩人和詞人最為鼎盛,比如寫下《小池》的著名詩人楊萬里、比如宋代的陳宗遠、比如宋代的宋代的洪咨夔等等,那么他們是不是真的關心民間疾苦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憫農(nóng)
宋代:?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憫農(nóng)
宋代:?陳宗遠
條桑事了蒸麻急,刈麥人兼種稻歸。
作苦那能衣食足,幾多游冶厭輕肥。
憫農(nóng)
宋代:?洪咨夔
麥黃蠶登簇,秧青雨催耕。
農(nóng)家竭作詩,無工搏蚊虱。
短杠雁鶩進,修繂螻蚊行。
謨蓋溪壑滿,名言輿梁成。
憫農(nóng)
宋代:?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
憫農(nóng)
宋代:?章甫
前村后村水車聲,咿咿軋軋終夜鳴。
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龜兆出。
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奈饑何。
今年神祠禱不應,沽酒買牛空費多。
天公高居民父母,有耳應聞下民語。
乞我滂沱半朝雨,免遭縣吏鞭笞苦。
憫農(nóng)
宋代:?張詠
悠悠世事稱無窮,千靈萬象生虛空。活人性命由百谷,還須著意在耕農(nóng)。
自有奸民逃禁律,農(nóng)夫倍費耕田力。青巾短褐皮膚乾,不避霜風與毒日。
暮即耕兮朝即耘,東坻南壟無閑人。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
天意昭昭憐下土,英賢比跡生寰宇。懲奸濟美號長材,來救黎元暗中苦。
我聞憫農(nóng)之要簡而平,先銷坐食防兼并。更禁貪官與豪吏,憫農(nóng)之道方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