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愛坐在:最!后!一!排!!!
本科四年、研究生兩年,除去逃掉的課,基本上每節課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時候不小心進教室早了,被后來的同學加塞變成了倒數第二排,我都覺得有種隱隱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
前面那么多同學做擋箭牌,在課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沒睡好,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老師講天書無聊到死,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中午還不下課快餓死了,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還能結識一幫精英人士(狐朋狗友),大家課上一起睡覺,課下圍桌打牌,不老說擴展人脈嗎?睡在我旁邊的同桌的你,這可是絕對走心的交情!
總之,最后一排簡直就是整個教室的頂級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權簡直數不勝數。這么爽歪歪,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當年還是“too young,too simple,too naive”!
最近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動,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園、醫院、家,東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學校,進教室上課簡直成了疲累中的一劑強心劑。
工作之后,尤其是離開校園久了,就會越發珍惜回歸校園的學習機會。所以,每一節課,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離老師最近的位置,這樣可以方便在課上和課下與老師進行了交流。現在的我,對于每一節課都當成是一次啟迪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每節課都聽的酣暢淋漓,爽的不能自已!
為什么我對座位這件事的理解會有這么大的差別?
那時的我,對于教室VIP的定義就是:可以肆無忌憚的不聽課。人都已經到那兒了,明明就是去上課的,怎么還會有這種狗屁邏輯?
真是悔不當初。
其實,我們經常做這么一件事——身在其位,不謀其政。說白了,就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這個場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滿負荷,越想著能抽出點時間學習;而真的開始學習了,就又想著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買了跑鞋堅持跑了三天,又覺得還不如把時間放在看書上陶冶下情操……總之,兜兜轉轉,最后一事無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不懂得專時專用。
3、
開會時,總會有那么幾個人,你推我搡地爭著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
通常無非這么幾種考慮:
“我人微言輕,沒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
“我離領導遠點,開會的時候還能走個神,看個手機;”
“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默念咒語……
其實,你以為領導開會的時候眼瞎看不到你?而且對于你坐的位置,領導是有自己判斷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看見一個年輕員工總是極其主動地坐在靠邊的位置,你怎么評價他?無非也這么幾種:
這小伙子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啊~
這小伙子是不是對開會有意見啊~
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為座位是小事。
座位代表著你的態度,你是不是愿意主動參與,是不是努力融入會議,是不是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對于工作的態度,完全可以從你對座位的偏好中看出來。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不懂得參與和進取。
4、
說到開會,兩眼都是淚。
部門Boss有個慣例,要求開會時,幾乎每個人都要發表觀點,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全身心投入到會議之中,還要時時刻刻準備著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
既然要開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說出個一二三,就必要要全程高度緊張不斷思考。
剛開始,不適應,覺得自己實在說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刻意訓練時間長了之后,就會形成一種思考的習慣,能夠更快速和高效地處理會上提出的各類信息。
但,這個過程一定是很痛苦的。
比如部門的P姐。她不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還是那個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人,即使被點了名,也是說“我沒有什么想說的”。
在幾年的接觸里,P姐被貼上了兩個標簽,而且是絕對公認的:
一是“好人”;
二是“坑隊友”。
好人固然是對其品質的正面評價,但是坑隊友這件事對于職場來說真的是大忌。一次兩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譜,職場路上兇多吉少。
其實,總結起來,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動思考。總是跟著大家人云亦云,輸入的信息無法進行處理,看起來她好像在聽,但“雨過地皮濕”,沒有思考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不善于主動思考。
5、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困難。
這些天,不僅要上班開會,還要想方設法怎么向教授們請假。
請假短信編輯了半個小時,但就是不敢給老師發出去。擔心會不會人家不同意,會不會影響期末的考試好成績,會不會直接被人家拉進了課程的黑名單,最后硬著頭皮終于發出去了。
焦灼了2分鐘,老師回復了:
“沒問題,有機會再交流。”
心里大石瞬間落地。
或許我們內心焦灼無比的事情,對于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內心的過分恐懼讓自己陷入深深地焦慮。
前幾天,一個研究生同學問我,中秋節了想給領導送點特產,但又很擔心,不知道是不是合適。那天晚上在領導家樓下轉來轉去1個多小時,最后還是沒上去。
我給不了建議,但說,換位思考一下,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
過幾天他回復,發快遞把東西寄給了領導,領導還回短信說不用破費,謝謝!
瞧,在不逾矩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根本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的。只是看自己是不是跳出某一個舒適區。
與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慮,還不如干脆跳出來,拜托糾結,把這件腦子里一直盤旋的事情給辦了!相信我,通常情況下,辦完這件事之后,你會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不懂得通過前行,破除焦慮。
6、
我相信,那些總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時候坐的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針氈。
其實,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試試?
完。
我是簡書作者kris,85后/二胎爸爸/會計在讀博士/500強央企/減肥達人/馬拉松跑者
這些年干過的幾件喪心病狂的事兒:
3年陪孩子讀了300本書/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個500強offer/2個月在職考上了財經類top學校會計學博士/半個月訓練完成首個馬拉松/1個月瘦了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