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科學性和超自然性
ByAdam Gopnik 翻譯:星絮
巴契勒想把佛教當成是實用主義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語言的慣用法——佛法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在技術的哲學意識里:他認為佛教原本的教義就是和真理是一致的,實用主義者如理查德 · 羅蒂(哲學家)也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我們所知的并沒有一個穩固堅實的基礎,只是有意愿的社會團體幫助我們能夠應付這個世界的暫時休戰。在理查德的觀點里,佛教很早以前就歸于婆羅門教了;開放的手工坊似的冥想禪修成了種姓束縛的信條和“真理”與儀式的關聯。它是一種僵化的過程,幾乎不被其他的精神運動所知悉——比如哈西德教派(猶太教的一支,有嚴格的教義)代表了所有的自發性和熱忱,并打破了太多重復乏味的傳統——但是巴契勒的觀點是它被不必要的華麗和專制的忠誠所牽引,而佛教本身已經回復了它的原本。
巴契勒在處理問題時,基本上也是傾向于萊特的觀點,佛教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支架還是不是佛教。作為一個學者,他不想否認超自然主義者關于因果報應(業報)和輪回的教義和倫理及哲學的論調一樣古老,而且相互糾纏著。他的目標是坦然地將佛教世俗化,但是正因為他想把佛教世俗化、生活化,他必須能夠讓人們看到傳統并沒有毫無希望地被迷信思想玷污。
在此巴契勒的實用主義轉變,像緊貼著劇烈的轉彎道,開始甩尾行駛而不是漸變。他堅持輪回只是深深植根于古代巴利(古印度東南部,現巴利文為佛教的宗教語言)文化中——就像我們和所有的眾生生活在一起的宇宙的一個隱喻,宇宙的圖片很圓滿,就如適應度和宇宙學的進化也是一個隱喻,并植根于我們自己的文化中。輪回的中心教義不應該是反對佛教真理的一個標記。
我們真的能躡手躡腳地走進佛教精致的超自然主義的歷史中去嗎?現世的佛教徒們很想這樣做,就像極富同情心、對關乎基督教道德倫理根本的人也想悄悄一窺天堂和地獄的教義一樣,所謂地獄就成了“不能去愛的經驗”,而天堂就是“成為和上帝在一起的人”的一種狀況——不是真正的硫磺石下的深井或者亂糟糟堆滿豎琴的地方。巴契勒和每一個智者一樣都相信抓住一個不能持續的信仰,從事一些熟悉的活動。他試圖把荒謬的出口寫成斜體,若有效,把壓力轉變成簡單的句子“我們不相信那個。”首先,有一個“我們不相信那個”:也許另外的信徒能接受一個簡單的延續一代又一代的業力獎懲系統,但我們這組不是。下一個“我們不相信那個”:因為輪回意味著永恒的再出生和回去,就像猴子等等諸如此類的,有見識的佛教徒想更文學性地描述“那個”,讓它更有吸引力,如同基督徒重新定義的地獄。最后我們整理成“我們不相信那個”:我們只是接受了就像植根于文化中的隱喻,那也成就了宗教。
因而那就是一個聳聳肩露齒笑的爭論,每個人都相信一些東西,我們大部分人都把量子物理信以為真,這樣去反對公平嗎?好吧,我們不把它信以為真,我們都輕易相信它,這就有極大的不同了。我們自信——科學大變革以來,世界的技術轉變提供了大量充足的證明,基于精妙難懂的抽象數學證明預測的現金價值——整個世界描述它都表達出它是確實的,或者更多的是差不多比其他任何的事物都要更加確實。巴契勒跳踢踏舞危險地靠近荒謬的重復,那些高度輕信并聲稱超自然力的人和一個完全對聲稱超自然力將信將疑的人,其實都一樣,因為他們都是有信仰(信念)的。
一個更深的阻礙是來自當代科學和佛教實踐的調和未遂,從科學本質的演說源源不斷地傳來。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故事——想象的傳說故事當然有影響,并把過去和未來固定下來,卻逃避了現在,把我們反復地送去往返不僅是現在在這兒——這就是萊特和巴契勒看到的我們的思想是印記在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錯覺之一。從啟智科學到心理學和生物學成為可能,它是不可分割的。現代美國佛教徒一次又一次地拿出科學的證據表明禪修的力量——腦電圖或核磁共振還有其他類似的試驗——沒有疑問為什么那種科學的解釋很少出現在佛教的文化中。(當然,近來的科學實驗倒被佛教徒們實踐了。)
萊特實事求是地看到禪修活動的中心——我們自討苦吃地告訴的關于每一個當下片刻有益于擁有的當下的故事,正在流失——和他贊賞的一種證據性的爭論是背道而馳的。科學是有競爭力地說故事,如果一個佛教徒牛頓坐在樹下,他看到蘋果落下,伸手去拿就有了啟發,感知每一個當下就是它的降臨,就是事情純粹的自己本身。只有一個坐立不安的牛頓會說,“現在,什么故事能夠最好地告訴我們,從樹枝到地面連接那些蘋果的瞬間片刻是什么?是妖怪?還是磁性?還是地球下面質量的神秘力量?究竟是該死的什么讓東西掉落的?”那是我們說的一個故事,不是我們經歷的瞬間。佛教徒牛頓可能要比我們快樂得多——我們有太多的不快樂——但他從沒有找到公式。科學是給事物定名然后講訴它們的故事,佛教徒的慣常做法是敦促我們要超越。這個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依照證據而提升,或者不提升。這正如佛教徒的科學,基督教徒的科學,也如道家的科學。但現在這里禪修的項目將永遠都不會和科學家的項目一樣聯系著過去和未來,告訴我們怎么樣和知道為什么。
萊特和巴契勒都是以半基督教福音派的呼喚來結束禪修的,使之世俗化,生活化,現代佛教能提供所有的分享,有關舊式施與(布施)的寧靜和如何適應現代的世界——巴契勒實際上在他書的結尾列了固定的一個序列的世俗生活可用的喬達摩實踐慣例。但他們的佛教有一個獨特的內容,或者它只是簡單的從東方詞匯中借來一個世俗自由主義的基礎?什么是具體的佛教徒的價態所言,如巴契勒做的,世俗佛教的從業者會將“尋求理解并減少社會和制度的暴力結構以及代表自身的暴力根源嗎?”我們需要2500年的東方信仰來做這些嗎?難道這不是每一個文理學院堅持要求學生做的嗎?還是無論如何只有在文化學習專業的幫助下去做?
所有世俗化的信仰傾向于一套共同認可的價值觀的新聞報道:同情、共鳴、克己并摒棄物質享受。但共享的價值觀看起來在對信仰世俗化的非常項目中是不直接言明的,有它的假設道德和超自然因素是干凈利落地斷開的——一項運作本該看起來對圣保羅(大教堂)也是對喬達摩自己難以理解。我們做事的念頭如果沒有信仰,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念頭就把信仰(信念)否定了。世俗的佛教結束......便出現了世俗主義(排除宗教)。
舊的信仰能指出一個新的前進方向嗎?沒有一條教義能被相信的人的壞的行為駁倒—— 或者換句話說所有的教義都將承受被駁倒——但佛教的真實故事都是很大程度的實踐活動,在美國并不鼓勵佛教和其他所有有組織的信仰活動有不同的希望。有關佛教在現代美國的最好的書籍之一,是邁克 · 唐寧在2001年出版的《門外的鞋子》,就拿了舊金山日本禪修中心作它的主題,它的試圖精神提升和狂野企業家活動的婚姻。唐寧的小說般細致入微的敘述聚焦在魅力非凡的比爾 · 克林頓式的禪修中心主人理查德 · 貝克身上,他也卷入了克林頓式的性丑聞。美國的佛教很容易受三重惡魔的影響,權利、掠奪、偏見,就像其他每一個宗教成立一樣。
一個信仰活動有權威機構的話遲早會變成恐怖活動;如果沒有權威機構的話則早晚只會變成業余愛好。佛教的衰弱進入另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將毫無疑問地激起很多煩惱,萊特可能嘲笑因減少佛教而到另外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福利設施當中去,就像做瑜伽和喝青汁。(巴契勒提到這點說是“佛法沒落了。”)但是萊特還沒有做的是一個光榮的,甚至是崇高的成就。他說,基本上講禪修讓他稍微少了一些易怒。稍微少一些易怒對人們看待佛教來說不算什么成就,但它可能和我們期望的成就一樣好。(如果唐納德 · 特朗普也稍微少一點易怒,這世界就是一個少一點危險的地方。)
如果說一個佛教徒的世俗生活化有什么獨特性的話,那就是佛教徒相信強烈的欲望的湮滅,而純粹的生活化的人文主義者卻相信滿足我們的強烈欲望直至湮滅是不可能的。欲望,雖然有它自己更新的方式甚至它也會膨脹,無論我們做什么,新的欲望出現如同啃咬一般折磨著我們。如果我們在自己的境況下得不到滿足,雄心勃勃卻受到挫折,沒有什么比減肥不夠更失敗,或者弄一間多余的房間分開做嬰兒室:甚至在奢侈品中,因自己得不到而痛苦,似乎壓力也變得足夠大了。就是因為這些不滿足驅使著很多美國人——他們不理解為什么生活那么富裕了物質極大豐富,卻依然感覺沒有滿足——他們坐在禪修墊子上這樣思考著。
世俗生活化還是傳統,佛教徒覺悟的中心保持著這樣的基本要點:生命必然會失去的事實造成肯定的損失。科學的所有方法和它保佑上帝的孩子用科學的藥物減少很明顯的人類生活所蒙受的遭遇,保留著悲傷的向量,就像佛陀在世時一樣多。喬達摩的死,按醫生的描述是腸系膜炎腸梗阻,以現代的標準來看,完全沒有必要有痛苦和恐怖;這種折磨我們大體上是可以緩解的。但事實上,全世界的所有眾生,如果我們還算幸運,大約都會在差不多七十年后死去——這是不可改變的。我們面臨的更大的問題不是遭受折磨,而是悲傷,因為失去的事實引起的悲傷。愛得少一些就失去少一些看來是完全不能解決問題的,但直截了當地看到失去也是智慧。我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把佛教美國化,但我們一定會泛基督化我們的鎮痛藥。很多不同的東西來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們喝酒也思考,這的確會幫助我們掌控生活。每一種信仰活動都有一個不同的形式去安慰面臨的失去,每一個都有效。有時它幫助我們好好地居住在這個巨大的世界中,有時它幫助我們感覺當下的家庭和社區,有時它能幫助我們點燃一支蠟燭并說出祈禱文,有時它就幫助我們坐下來,平靜地呼吸。
(全文完)
本文于2017年8月7日-14日在另一個版本發表,標題為《美國人的涅槃》。
譯者后記: 文章介紹了佛教在美國社會的影響,更多的是把佛教世俗化生活化,讓佛教通過冥想禪修的活動放松人們的身心,放下一些執著,以期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好。這和我們常說的佛法不離世間法是一致的。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大約就是佛陀的智慧吧。
作者:Adam Gopnik, 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自1986起開始為《紐約客》寫文章。作品有《桌子第一》等。
原文鏈接: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8/07/what-meditation-can-do-for-us-and-what-it-cant?mbid=nl_170731_Monday%20Second%20Send_Daily&CNDID=48734211&spMailingID=11596687&spUserID=MTgwMDc0MTMyMDEwS0&spJobID=1220005647&spReportId=MTIyMDAwNTY0NwS2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