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東槍的一條微博說起
前一段時間,這個笑話曾在朋友圈瘋傳。首先說一下,圖中三人我都在微博關注了。我是他們的鐵桿粉絲。但很明顯,他們的看法出現了「略微」的不同。東東槍老師編這個笑話,主要是為了嘲諷那些焦慮的家長。而蓋兆泉老師做為外研社的資深編輯,以及幼兒英語啟蒙領域的專家則提供了一個參考數據。蓋老師特別強調了「聽力詞匯」,意思是聽到了聲音能夠反應出來它的意思的單詞。并不要求會讀、會寫。既然美國孩子5歲就已經具備了 5000 的聽力詞匯量了(這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的本科畢業生也不能完全看懂原聲的動畫片),那么我們打個打折。在自己的孩子6歲的時候,在上小學之前,達到 3000 個聽力詞匯,這有可能嗎?
如果你讀過蓋兆泉的那本書《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那么你應該相信這是可能的。我自己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普普通通的家庭的孩子的家長,發現這的確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大多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博主不是在吹牛。
為什么我們學不好英語?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你可能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學了那么多年的英語似乎全白學了。真正能夠用好這個工具的人,鳳毛麟角。看美劇,必須要中文字幕;看原版書,完全不行;跟人用英語交流,面面相覷,很想裝個啞巴。導致這個結果出現的原因很復雜,我也解釋不清楚。但我們不妨從單詞量這個小小的角度來看一下。我們的考試系統對英語的要求是怎樣的呢?
- 小學畢業 700
- 初中畢業 1500
- 高中畢業 3000
四六級的詞匯量要求分別是4000和600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你按照課綱學下來,并且掌握的情況非常好,全部記住了,等大學畢業的時候的詞匯量也才達到母語國家孩子入學前后的水平。何況很多人的詞匯量可能根本沒有轉換為聽力詞匯。聽到的時候完全反應不出來單詞的意思。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學了那么多年英語,卻效果奇差。
相信我,你周圍那些能夠熟練使用英語的人,都不是在課本上、課堂上學好的。
什么是「雞娃」?
大多數人口中的「雞娃」,這個詞的意思是「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像打了雞血一樣好好學習」,實際很可能是「家長像打了雞血一樣逼迫孩子學習」。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個詞,聽著令人生厭。與之對應的另一派是「放羊」,認為孩子不用管,全靠自己,是什么材料就能成就多大的事。
我個人是不喜歡中庸的做法,說一些正確的屁話,沒有什么實際作用。所以,首先表明我的態度。我旗幟鮮明的站在「雞娃」這一邊,但我對他們的一些做法嗤之以鼻。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一味的去逼孩子,只能得到一個更差的結果。「雞娃」的時候要分的清,那些是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那些是自己在偷跑。比如說自然拼讀這個事,如果你在三歲、四歲就開始教孩子。先不說讓孩子產生畏難和厭煩心理,就算配合的很好,畫了2年的時間學會了。和那些到了6歲之后用2個月時間就掌握了的比起來,也不是件很有性價比的事。
我更喜歡的一個詞是「陪伴」,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路陪伴。提供幫助,一起成長。整個過程應該是充滿歡樂、溫馨和成就感的。
為什么我選擇站在「雞娃」這一邊呢?道理其實很簡單,既然我自己覺得,我們目前的英語教育系統是很失敗的,那么必須再找一條更加有效的方法,一條更寬闊的道路去走。在理論和實踐都可行,并且有數據支撐,這是一條更好的學習英語之路時,我們為什么不走呢?
我有錢就夠了嗎?
如果你特別有錢,能夠像索羅斯一樣,把中文老師(對他的孩子來說就是外教)請到家里來,一對一貼身給孩子授課。那我覺得,你只要有錢就可以了。如果你還不足夠有錢,只是給孩子報個英語學習班,給孩子一周找2天的外教學習2個小時,加上暑期的時候送孩子去個夏令營。那么,你放手不管,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只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無法根本上解決問題。與那些聰明的、用功的,只在學校學習英語的孩子并不能拉開差距。
「雞娃」的好處
下面說的是在正確的方法下,按部就班完成陪伴孩子學習英語之后的好處。
- 完全勝任課內的要求。英語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強項,因為實際的水平比課綱的要求超出了一大截。不說每次滿分,只是高分完全不成問題。同時也可以節約時間和精力,去搞其他科目的學習。
- 改善了親子關系。因為父母一直都在這個過程中提供陪伴和幫助的作用,和孩子的關系更親密,互動更多。
- 真正的掌握了英語這個工具,為以后的發展拓寬了道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說了這么多,最后總結為一句話。英語學習應該從娃娃抓起。下一篇,我寫寫。把英語學好,需要幾年?每天需要學習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