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安利這部片子,看見的次數多了也難免好奇起來,為何大家都能不約而同的推一部韓劇呢?在許多人的意識中,看韓劇的都是下里巴人,看歐美劇的是小資青年,看英劇的才是陽春白雪。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匯,看韓劇的人都是“粗鄙”的。
要拋掉偏見,去欣賞一部主打親情、友情、鄰里情的韓劇,還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而《請回答1988》卻完美的化解種種尷尬,讓推薦她的人,都帶著無比的驕傲,底氣十足的對外說,我有多愛她。就像,每次阿澤都會說德善漂亮,覺得她最好,他就是那么喜歡她。
愛一個人需要勇氣,更需要無比懇切的努力。
在遙遠的80年代,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基本靠約定,靠信諾。所以那時候的故事,才會有細水長流般的溫情。愛一個人就是一輩子,生活沒那么多的變數,也沒那么多的機會讓你去選擇。但愛吾所愛,依然需要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勇氣。
故事開篇講述了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舉牌小姐德善作為全國僅被選中的三個高中生之一,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漫長的半年訓練,德善沒有叫苦,但卻在開幕的前一天被通知不能上場了,她在采訪屏幕前流下的眼淚,仿佛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回憶起來:那些成長中付出良多卻沒有回報的事情。對,這種失落的苦楚就是開篇的基調。
德善作為家中的老二,善良而貼心,但那種失落感是一直伴隨著她的。父母鐘愛聰明美貌的姐姐,也寵愛老幺的弟弟,德善就是一個可以被委屈,可以被搪塞的二女兒。生日爆發那場戲,拍的真好,德善失態的大嚷大叫,抱怨沒有得到的煎蛋、沒有得到的雞腿、沒有單獨過的生日,她缺愛,卻一直隱忍,從這一刻起,她的自我被喚醒了,這才有后面的青春故事。德善父母也因此受到了震撼,爸爸補上的那個蛋糕,就是德善與家人的一種和解。
哭過,委屈過,卻依然去愛,這就是一家人之間無法斬斷的血脈親情。
接下來的修學旅行,這是德善的第一次外出,當我們看到外面的世界,人生才算真正打開了那扇門。作為告別少年期的儀式,旅行讓我們一邊窺探成人的世界,一邊也慢慢變成他們的樣子。德善喜歡丟三落四,將昂貴的相機遺落在火車上,將正煥的洋酒遺落在便利店門口,這一次出行于她而言簡直是糟透了。
但命運總會在我們失望時,給我們一線陽光。想來,這也是大家念念向生的動力所在。
德善拼盡全力的練舞,雖然她總是記不住動作,配合不好旋律,但她為了第一名“握握”的獎品,費盡了心力,甚至請了胡同里的小朋友來當外援。當她拿到獎品時,我才知道她所謂的“握握”就是隨身聽。無怪乎朋友們都說可以湊錢給她買一個,但她堅持要拿第一名,這種強烈的“勝負心”,我們后面會在阿澤的身上再次印證。
這次出行中,正煥和德善為了躲避教導主任的追捕,躲在一個窄巷,兩個人的身體靠在一起,正煥忽然有了一種青春的覺醒,這之后,他看德善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大約青春期的愛情就是這樣簡單,一個忽然的瞬間,情感的閘口就打開了。
可這時候的德善,被閨蜜們誤導,以為善宇喜歡自己。她的眼睛里只有善宇,她開始打扮,開始扭扭捏捏的對善宇說話,那種矯揉造作真的是笑死人,但認真想一想,我們年少時喜歡一個人也是會這樣手足無措。她期待著善宇的表白,期待著初雪那天的到來。有人說姑娘們是沒有愛情的,誰對她好,她就跟誰走。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是一個男人,他將女孩子物化成一個戀愛的對象,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姑娘們當然有自己的愛情,只是每一個人在愛情中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沉默是金,但不開口也沒有行動的愛情,那不是愛情,只是一廂情愿的單相思。我一直不喜歡正煥,并不是因為他丑。而是,他始終沒有忠于自己的感受,去勇敢的承認他的愛。他喜歡德善,從一個瞬間開始,很難說這是對一個人的愛慕,還是對愛情的期許。他羞怯于這份感情,不敢向任何人吐露,在面對德善時也總是盡可能的貶損她,說她丑,說她笨,說她麻煩。試想一下,連承認的勇氣的都沒有,那還是不夠愛啊。不肯承認的潛臺詞就是,他這么聰明、優秀,怎么能去喜歡平凡的德善呢?他以她為羞恥啊,所以各種回避和退讓。在前六集里,正煥有無數次機會,他卻都一一錯失,德善的粉紅少女心也開始不再冒傻氣。
初雪的那天,德善給星夜寫的信被主持人讀了,卻沒有等到表白,他們幾個人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大約就是從這一夜開始,故事的走向就分明指向了結局。
德善發現善宇喜歡的人是姐姐,她氣的大哭,但值得注意的是,她不是傷心,只是氣憤。
善宇呢,則一直去等他的寶拉姐姐,按計劃去表白,完全沒有受到德善的影響。
正煥呢,看見哭泣的德善不但沒有上前安慰,卻開心的在家里吃泡面,大約是覺得機會終于青睞他了。
阿澤呢,給德善打了一通電話約她看電影。一想到翩翩少年,臨雪而立,就覺得德善的委屈可以得到平復了。雖然后來的一起看電影,是阿澤全程在睡,但初雪這一夜,幾個人的命運就因為他們的選擇而悄悄改變了。
再下來,就是第一次演唱會,德善和正煥一起去的,德善假裝扭傷腳,正煥一邊扶她,一邊嫌棄的數落她。合影呢,也是兩個人一臉木然,德善的表情很錯愕。
正煥生日,粉色襯衫作為德善最后的試探,卻被狠狠的駁回了顏面,她看見正峰歐巴穿著那件粉色襯衫去約會,氣的轉身就跑。這時,包括后來的日子,正煥都有機會去解釋,卻讓人失望的沉默是金了。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兩個人的分割點,其實正煥一開始就已經輸了。
之后的廣州之行,德善看到了一個胡同之外的阿澤,德善也從一個丟三落四的迷妹,變成了貼心小助手。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也盡力讓阿澤吃好睡好,換房間,做煎蛋,買壽司,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不能言喻的關切之愛。鎂光燈閃爍之間,阿澤回頭對德善嫣然一笑,真的是暖化了我們這些中年婦女的心啊。兩個人合影時,德善問我今天漂亮嗎,阿澤笑瞇瞇地說漂亮,衣服也漂亮。就像后來那個橙色唇膏,連余暉、珍珠都能看出不好看來,阿澤也是笑笑說漂亮。這才是愛,盲目卻坦誠,覺得你的一切都好。
海邊一行,喂薯條的游戲,劇中也有一對cp做過,正煥的爸媽也是喂薯條咬手指來秀恩愛的。看到這里,大概就知道阿澤會抱得美人歸了吧。編劇很有趣,細節都能對照起來。德善喜歡善宇的時候,送糖果,只送了一顆,其他的自己都吃了。后來德善買了鯛魚餅,卻是一袋子都送給阿澤吃的。善宇媽開始對阿澤爸有感覺時,也是買了鯛魚餅喂給阿澤爸吃。更不要說第二集,德善上學時碰見喝牛奶的阿澤,拍了他的屁股,調戲道:“喝牛奶長高高,快點長大和姐姐結婚啊。”還有,大人們在正煥家聚餐,阿澤走進來時,德善爸爸介紹說,這是我家女婿崔大師。
一一對照,發現編劇真的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三個人的不同選擇,導向了不同的人生。
圣誕節德善出門,當兩副粉紅色手套擺在抽屜里,她戴的是阿澤送的手套。
同樣面對誤會,粉紅襯衫時正煥選擇了躲避;粉紅手套時,阿澤卻在第一時間大冬天穿著短袖跑出去解釋。
還有德善兩次被跟蹤,第一次發現是正煥時,嚇的不行,第二次發現是阿澤時,卻很安心。
一個是毒舌、傲嬌,會踢德善屁股的正煥;
一個是柔順、貼心,暖的不要不要的阿澤。
德善的心思,早就明了了吧。那個似是而非的吻,德善是有回應的,但她又一次沒有等到表白。我們是觀眾,看到了阿澤打開了正煥的錢夾看到那個合影,所以他退讓了。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勝負心極強的人,卻掉著眼淚退讓了。他應該是以為正煥和德善是有情的。可惜,德善看不到這些。娃娃魚告訴她,不要關注誰來喜歡她,而她也可以去喜歡別人。娃娃魚在劇中總是人生導師的姿態,大約編劇就是讓他扮演狗頭軍師的角色吧。
這一次,德善是真的成長了。她開始明了自己的心意,開始知道去愛本身就是一件美好到足以堅持的事情。
再就是五年之后的演唱會了,這五年大家都過得很辛苦,善宇被寶拉姐姐甩了五年,難過的偷阿澤的安眠藥吃。正煥去了軍校,為祖國奉獻青春。阿澤從六段升級到了九段,不斷的相親。只有娃娃魚開了餐館,開始獲得父親的認可。演唱會這一集,讓很多人為正煥鳴不平,說只是差了一小步。可是大家沒有想到,他在電影開始前已經知道了德善被放鴿子,卻在電影開演了一個小時才跌跌撞撞的跑去演唱會,還一路上怪紅燈的錯,念叨什么timing。他的反省倒是極好的:我很喜歡這一段臺詞。
緣分是不會經常找來的,如果要用到緣分這個單詞,必須是偶爾,很偶然地出現的戲劇性的時刻,那才叫緣分,所以緣分的另一個名字,是時機(timing)。如果今天,我沒有被那該死的紅綠燈攔住,那要命的紅燈若幫我一次,我有可能就會命運般地站在她的面前,我的初戀一直都是被那該死的,被那該死的時機絆住了腳,被那該死的時機。
但是緣分,還有時機,不是自動找上門的偶然,是帶著懇切的盼望做出的無數選擇創造的奇跡般的瞬間,毫不遲疑的放棄和當機立斷,弄出了時機。那家伙更懇切,我應該鼓起更大的勇氣,搞怪的不是紅綠燈,不是時機,而是我數不清的猶豫。
反觀阿澤是放棄了職業比賽,路癡又不會停車,一路跑的氣喘吁吁趕到德善面前的。這樣懇切的想給予和陪伴,怎么不讓我們感動?第一次演唱會時,德善說冷,正煥始終沒有脫下外套。而這一次演唱會,阿澤一到就脫下外套給德善披上,德善說我不冷,阿澤笑著說是我熱。
演唱會之后阿澤的表白,是留了白的。但兩人應該是那之后就確立了彼此的心意。后來的北京之吻,只是一個儀式感的東西。
四人聚餐時,正煥用玩笑來表白時,相信很多觀眾又一次被他感動了,可當時德善的表情是很尷尬的,而且不斷的望向門口的風鈴,她是在等阿澤啊。正煥只好說這是玩笑,德善的表情立即松懈下來,娃娃魚和善宇也立即附和說這肯定是玩笑,怎么可能呢,氣氛一下就好起來。那枚戒指,就那樣孤零零的留在了桌上,如同經年的愛戀,就這樣被大家拋下了。這一刻,還是很感傷的。
可是,愛情從來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那些未說出口的情話。
再見了雙門洞,再見了親愛的德善。
成長讓她終于有勇氣奔向她愛的人,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也有勇氣經營好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