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甚至鄙俚的小便池被展于某攝影工作室后聲名大噪,成為了開先河、劃時代的藝術品,上哪說理去?
圖片上傳失敗!點擊重試
我說的就是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創作”于1917年的作品——《泉》,你沒看錯,就是這個小便池,開啟了“現成品”藝術的先河,被很多藝術家認為是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藝術作品。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雖然讓人掉下巴,但這不是最絕的,至少,作為視覺藝術,它起碼有物可看。還有一首鋼琴作品,作為聽覺藝術而無聲可聽,聽眾只能眼巴巴地熬時間,或者胡思亂想,或者沉思冥想,也許這正是藝術家想要的效果。
圖片上傳失?。↑c擊重試
這首作品就是——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奇“創作”的無聲樂曲——《4分33秒》。(又先鋒,又古典,真是“先鋒”的頭銜啊)
圖片上傳失敗!點擊重試
坦白說,首次接觸到這類作品,我是很不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藝術品,普通人一天就能作出好多件,要藝術家干什么!
無聲的鋼琴是藝術,那空白的畫布也是藝術嘍;廢棄的小便池是藝術,我家前兩天剛用壞一個花灑,還有被釘子扎破的自行車輪胎、被小狗咬爛的床墊......起個“藝術”的名字,比如花灑叫“露”,輪胎叫“路”,床墊叫“夢”......是不是都能成為藝術品?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
再想想,就知道沒那么簡單:
首先,《泉》和《4分33秒》都是成名藝術家的作品,杜尚和凱奇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自成一派的大師,其之前不少作品已獲得公認的贊譽,靈光一現不是藝術家,持續不斷產出好作品才是藝術家的本分。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
其次,作品本身只是冰山一角,藝術家不是或者不全是要嘩眾取寵,其背后蘊含著或深刻或革新的藝術理念,而這些理念是只有你在了解該領域的藝術發展脈絡之后,才能體悟一二的。
圖片上傳失敗!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
再次,類比一下我們對于科學、民科和偽科學的區分,日常經驗外,最最重要的一個依據是某理論是否獲得了“科學共同體”的承認,因為咱普通百姓不可能去研究天體或量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相信“科學共同體”;同理,我們也不可能對每個藝術領域都全知全能,去粗取精的高效做法是看那些被“藝術共同體”承認的作品,如果感興趣,再深入了解相關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
圖片上傳失?。↑c擊重試
編輯搜圖
這首《4分33秒》就得到了“藝術共同體”的承認:它是BBC交響樂團的常備演奏曲目之一,甚至收獲“古典第一天團”——柏林愛樂樂團的青睞。下面的視頻就是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4分33秒》,沒動一弦一鍵,但從指揮到樂手到觀眾,從表情到掌聲,無不和對待其他古典名曲一樣,“煞有介事”。
最后,什么是好的藝術?
能打動人就是藝術嗎?不一定,甚至有的藝術家不以打動大多數人為追求,因為此為商業的追求。但打動人,至少深刻打動一部分人,一定是藝術的必要條件。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
除了打動人,藝術還有“時效性”,跟新聞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周期要長得多。譬如舊石器時代的巖畫是藝術,但今人在石頭上畫出一樣的圖案就不是藝術;畢加索的“涂鴉”是藝術,雖然不到一個世紀,但你今天再學他涂鴉,就不是藝術......藝術一脈相承,每個(藝術)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和潮流。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
藝術另一個特點是“稀缺性”,杜尚的“馬桶”是藝術品,張三李四的肯定就不是,張三李四不缺馬桶,缺的是杜尚新穎的理念,且,一種理念或技術本來可構成藝術,但如果它能被批量生產,會很快失去作為藝術的資格,以好萊塢電影為例,諸如《復仇者聯盟》等大片從聲光電等技術上、超級英雄宇宙的理念上到給觀眾的視聽震撼上,可以說是藝術品,但因為這類電影的創作可以工業化、流水線,故充其量,它們只能算短時期內有些新意的商業電影。
圖片上傳失?。↑c擊重試
編輯搜圖
最后的最后,我想說,“什么是好藝術”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但藝術發展到今天,可以確信的是,真正好的藝術一定是深刻浸入后的靈感,絕不是門外漢抖機靈或者用碎片信息拼湊出來的僥幸之作,更不是短視頻里泛濫的扭臀抖胯和嬉笑怒罵,畢竟,這些東西太好復制了,不是嗎?
圖片上傳失??!點擊重試
編輯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