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很多家長都苦于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才能好好溝通,我們經常會看到為了作業而咆哮的父母,為了游戲而又打又罵的父母,而不堪學習壓力和父母責罵而選擇極端方式跳樓的孩子,我們在反思我們這一代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我相信我們所有的父母都還是愛孩子的,但是由于不懂親子間的溝通,而和孩子的隔閡越來越深,有的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如果你急切想到找一個正確親子溝通的方法,那么我推薦你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說孩子才肯說》書籍,它可以幫你找到親子之間正確溝通的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他們是美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這本書是一本親子溝通的圣經,書籍被譯為3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長居美國家教類圖書各大排行榜榜首,出版30多年長銷不衰。這本書最大特點是通過漫畫形式、大量練習案例來不斷提高你溝通能力,而且很多案例都是鮮活存在于我們平常的親子溝通中,可以直接就拿來用的。那么該如何學會與孩子正確溝通呢?我們可以主要從這本書的三個部分來看。
第一部分 接納孩子情緒-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感受
要知道孩子的感受是與他們行為相聯系的,當然孩子感受良好,那么他的心情也就是愉快的,作為家長我們一般可以很自然介紹孩子的積極的情緒,但是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例如哭泣,打鬧,憤怒等,就說這樣的孩子是壞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是不對的,但是我要說的情緒感受沒有所謂對錯,而我們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其實也就是在否定孩子,讓孩子感到陌生恐懼。
孩子:媽媽,我養的小烏龜死了。
媽媽:沒關系,死了媽媽再給你買個
孩子:不要,我就要這個小烏龜
媽媽:你這個孩子怎么回事,不是答應給你買新的嗎?
孩子:嗚嗚,我就是不要。
媽媽:不要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為什么孩子會越哭越起勁,那是因為你根本不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別不斷否定的時候,孩子會感到困惑和憤怒。而親子之間正確溝通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面對他們自己的情緒,那么該如何做呢?
1、全神貫注的聽:當孩子來跟你說,媽媽有人偷了我的筆時候,試想想你孩子玩手機,根本沒有認真聽他的敘述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而正確的方式是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敘述,這樣孩子才能容易的表達出他們現在的面料的困境,我們也比較容易更孩子產生共情。
2、用簡單的話回應。什么意思呢?當孩子說,媽媽有人偷了我的筆,你用簡單的“哦……嗯……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孩子也比價容易在敘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感受,有時候甚至找到了解決方法。
3、而在語言表達中,要實現跟孩子的共情,最重要是要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同時用幻想的形式實現他們的愿望。怎么理解呢》舉個例子,還是說前面的小烏龜死了。
孩子:媽媽,我的小烏龜死了。
媽媽:哦,你一定很難過吧(說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對啊,我還每天給它喂食呢?
媽媽:你真是挺關心那個小烏龜,如果我有一個魔法棒小烏龜就會活過來了。(用幻想的形式實現他們的愿望)
那么孩子的負面情緒需要被真實看待和接受,那么大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候,特別是當孩子不聽話,我們又該怎么表達,釋放呢?想象下當孩子把我們氣的發毛,說出來的話“說了多少遍,還不會,笨的跟豬一樣?”"我數三下,立刻把玩具收起來,要不后果自負!…這一句句帶有命令,建議或責責備這些說話,所帶來語言殺傷力是巨大,而這些固有的語言模式,經常都出自我們家長口中?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孩子愿意和家長們配合,而且還不至于傷害他們的自尊,也不會讓他們傷心,這里可以給你分享五個技巧。
技巧一:描述你所看到或描述問題,技巧二:提示,技巧三:用簡單詞語表達,技巧四:說出你的感受 技巧五:寫便條…舉個例子來解釋下:當你看到孩子洗完澡卻把濕漉漉的浴巾又亂丟在你床上,你忍住怒氣,用上正常的語言說:一條濕漉漉毛巾躺在床上。并且提示說:"毛巾把毯子弄濕了!孩子聽到這樣話,當然會意識到自己行為,而有所行動!
如果沒有,你可以大聲,用簡單詞語你還可以說"毛巾”并且把自己感受大聲表達出來“我不想睡著在濕漉漉床上,我很生氣!”當然你還可以寫上便簽條,貼在浴室,提醒孩子!
第二部分:代替懲罰,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雖然我們已經在學習語言溝通技巧,但是很多家長發現,還是時不時會冒出傷人語言,甚至有的家長繼續認為,懲罰還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懲罰起不了作用,要不讓孩子變得更壞,還報復家長,要不失去對自我價值肯定,最重要是懲罰剝奪了孩子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
那是不是我們對孩子就沒有辦法呢?不是,我們可以用技巧,用自然結果,來代替懲罰!同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就拿孩子放學太遲這件事來說!媽媽很生氣孩子每次都在6點以后才到家,孩子說自己跟同學玩的忘記了,而且看了時間很遲,已經是跑的回家了。
常規家長的反應是,生氣跟孩子說:“不要再找借口了,我已經不相信你了。每天放學馬上回家,不能再出去了”那么孩子感受會是什么呢?我已經解釋了,媽媽還要懲罰我,那么下次我不管了。
就如我們說的一味懲罰并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還可能引起孩子更大反抗,書中說的可以邀請孩子坐下來,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我們談談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媽媽可以說在你和朋友玩的開心時候,要你離開,對你來說確實不容易。
其次,說出你的感受,媽媽要你早點回來,一方面是吃飯時間,更正要的是你太遲回來,媽媽擔心你的安全。
在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同時表達了自己感受,在孩子冷靜下來時候,邀請孩子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辦法。接著把所有想法都寫下來(不要管這些想法可行性)例如媽媽出去找孩子回來,修手表,把吃飯時間延遲15分鐘等等,最后是挑出哪些你可以接受的建議,刪除不接受的建議,然后按計劃開始付諸行動。
看看,是不是每一個步驟都不難,花一點時間就學會了,最難是是我們需要改變態度,不能再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來糾正,花時間和精力,跟孩子達成協議,一起解決問題,這也是對孩子一種尊重。
第三部分:學會贊賞
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到的所有理念和技巧都是在幫助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看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責任的人。我們每次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尊重,給他們機會自己做選擇,或者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都是為了加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而我們與孩子相處中,最簡單的方法是如何學會贊賞他們。有人會說,贊賞還要學習,那不是太簡單了嗎?我就經常跟我孩子說“真棒,真美,太好了……”可是,你有沒發現有時候你越贊美,孩子卻越拒絕反感。這是因為,像這種“真好,真棒”等都是一種評價性贊美,而對于孩子的贊美我們要用“描述性贊美”,所謂描述性贊美就是以你描述你看到 和你感受到來代替評論,這樣孩子會慢慢開始了解和認可自己的能力,開始贊賞他們自己。
例如收拾房間,你可以把你看到情況描述出來“地板很干凈,床很平整,書都整齊放在書架上。”,接著你可以描述下你的感受“走進這間房間,讓人感覺和舒服”。最后在你描述的后面,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一個詞:“你把筆都分了類,將彩筆,鋼筆都放到不同盒子了,這就叫做“有條理”。
總之,幫助孩子接納感受,鼓勵與孩子合作,一起解決問題,學會描述性贊揚孩子,這些都讓我們與孩子之間溝通有了一定變化,但是畢竟這些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也會因為被孩子折騰精疲力盡,而統統忘記了所謂正確的溝通語言,又再次對孩子暴力語言相向,跟孩子發生一些沒有意義的情緒沖突,但正是這個時候,我非常感謝這些方法和技巧來幫助我,因為孩子總會給我們改正的機會。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錯了,就是一種進步,新的沖突總會不斷出現,當我知道了下一次該如果處理時,想你了就會感到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