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在飛機上看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因為過去的經驗未必適應于新環境,甚至新環境所需要的能力,也可能不是你已經熟悉或擁有,所以學習與轉化是人與組織最重要的互動。而學習型人才來自兩個關鍵:一是態度,而是方法。
? ? ? ?我對于作者觀點中的關于態度闡述非常認同,包括三方面:一、多元的價值觀;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三、面對挑戰的喜悅。對于后兩者我一直有這樣的認知,最觸動我的就是多元的價值觀,就是說一個人要相信社會中有不同的面向、不同的事理、條條大路通羅馬,二不是只有一種真理。尤其是組織與管理,并無絕對真理,只要好用、有效率就是硬道理,沒有絕對的對錯,找到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的。以前我在家庭關系處理中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家庭中沒有對與錯,也沒有必要去爭論誰是誰非,要包容且用愛去求同存異。
? ? ? ?近期在處理公司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再造與人際關系沖突過程中,一般都是會到了不同經歷、不同崗位的人員價值觀的差異,并且越是優秀的人就會越有個性,就越會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會將作為自己的底線來去讓對方妥協,最后就是到了針尖對麥茅的時刻,所以今天一看到這篇文章,忽然感覺到多元價值觀的并存為事件的解決提供了一種途徑。
? ? ? ?對于學習,我一直有兩種心態,一種是饑渴,總感覺個人的知識面以及成長的速度不及個人與組織發展的速度,第二種就是焦慮,因為時間的碎片化以及知識的跨界與終身化,所以如何快速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內涵就顯得非常急迫。這樣的焦慮讓我想起羅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提到的“做智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就轉場到哪里。”講了另類的二八原則,就是你只要抽出20%的精力去了解一個領域80%的知識就夠了。過去我們說術業有專攻,就需要在知識的某一個樹杈上不斷地向金字塔頂攀登,但沒有必要,因為我們說只要你是某一個專業的技能,很可能就會被替代。
? ? ? ?其實在帆帆的教育過程中,我也一直秉承著好奇心是最重要的,對于新鮮事物以及未知的領域保持探求真相與研究的心態,對于過程中的挑戰做到驚喜可能有些困難,但至少是勇于面對,每一次的挑戰過后都會感知到自己內心的強大與能力的提升,人生就是這樣不斷探求、挑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