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寫挫敗系列的文章,挫敗的學習之英語篇章
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學英語。當年那個時代,英語就是門課程。在學校期間,就一直按照課程推進。
推進的過程中,時斷時續,時好時壞,總體來說效果不是很好。
但是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階段還算不錯。
第一個階段是在初中,聽寫默寫,每天的答題結果都還算不錯,老師也挺喜歡。可惜跟其他課程一樣,中間有大段的時間閑混,就擱置了。水平下降,到不感興趣,到聽不懂,做不好,其實也沒有多長時間。開始的好,并不代表終點的好。
重拾起熱愛,已經到了高三這個階段。
誰也想不到,失去的興趣重拾回來,原來需要這么久。這還是老師喚醒和激發的結果。老師也沒有苦口婆心,只是非常隨意,課堂隨便問答,隨便玩笑。課后也可以隨便問問題。就這樣,卷子上所有錯的問題,都找老師問了個遍,老師嘲笑一下,也不以為意,繼續解答。越問,越有意思。這個時候才開始突飛猛進,覺得英語也不是那么生冷,距離很遠。
終于邁過了及格線。沒有更多的興趣學習了。
第三階段是大學,不過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光。這個階段是必須過4級啊。從掛科到一次性的過了4級。中間是做了半個月的卷子。到了大學,就覺得英語又是一門距離很遠的課程了,某次的期末考試還掛科了,嗯,也算是大學里掛過科的人。可是考試不行啊,非得要考過是硬性指標。于是,跟同學一樣,開始認真做題,背單詞。幸運的是,考試過了。
好了,綜上所述。除了以上三個階段,10多年的時間里,其余時間英語全是歇菜狀態。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了今天,又一個十年。
也不是沒有想繼續學的想法,也不是沒有付出過實踐。但是,確實平時環境上碰不到,又沒有必須用的需求,所以,所有的英語學習都是淺嘗輒止,最終不了了之。
距離學習英語這個難題,最新一次的嘗試是,去年年底10月份-今年的3月份,通過了一款APP練習聽力和口語。其實,課程設計的很科學,也見到了明顯的提高,自己也知道效果還不錯,假以時日,英語的應用水平能夠提高一個檔次。
可是,再次中斷了,工作上一度非常忙碌。中斷是這樣開始的:從學習1個小時,變成了每天30分鐘。再到中午時間,變成了睡前時間。中斷1天,變成了中斷3天,再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然后,良好的學習氛圍,就一去不返,再也回不來。從2018年3月,到現在6月中旬。基本上再也沒有碰過軟件和英語。
懊惱!如果不斷,那么今天的結果如何?是否段位提高?答案是肯定的。心中是悲涼的。
這個期間,“用英語”這件事,不斷在腦海中盤旋,但是發現事實上很難做到,一來環境不需要,二來事務繁雜,用不過來這個心。
就像戒煙,脫離了原來的環境,成功率才高。
現在的環境復雜,卻脫離不易。所以,學英語這件事,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個挫敗感十足的典型事件。
經歷了復雜,才知道單純的好。趁勢而上的時候,就不該遷延觀望。向上攀登的時候,不要以為時刻都會如此。
再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代價何其之大。
只是現在,代價再大,也要去做。
舉一反三。
還有更多同樣的事情正在發生,愿自己能活的更明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