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倪斌(筆名柅兵)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自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算起,至清末的1000多年里,廣西共出了9名狀元,其中5位出自桂林市的臨桂,臨桂不愧為歷史上有名的狀元之鄉。
廣西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觀文就出自臨桂,自唐代以來,臨桂共出了5名狀元,2名榜眼,291名進士,被譽為“狀元之鄉”。 “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我國古代科舉的佳話。這一縣呢,說的就是現在的廣西桂林市的新區臨桂;“八進士”指的是臨桂曾經一年中了八名進士;“三科”說的是在光緒年間的三次科舉考試,臨桂就出了兩個狀元,這不僅震動了當時的大清朝野,也佐證了“山清水秀出才子”的千古佳話。
在桂林民間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先有臨桂,后有桂林”, 臨桂資格之老,據說有文物考古實證早在距今約3萬年前,臨桂就已經有先民在這里居住了,不管是真是假,在唐代官制中倒是把桂林稱為臨桂的。桂林古稱桂州、臨桂,從唐代開始,官制中一直把桂林稱為臨桂,民國初年改為桂林縣,1940年開始設桂林市。現在的臨桂縣建制始于漢代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111年,距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是一塊人杰地靈、英杰輩出的寶地,自唐朝時的臨桂人趙觀文于公元895年考得狀元,成為桂林乃至廣西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開始,科舉制度下的臨桂共出了5名狀元、2名榜眼、291名進士,連續多個朝代狀元、進士人數均居廣西各縣之首,是名符其實的廣西狀元、進士之鄉。史載,明、清兩代廣西中進士711人,臨桂就占了242人;廣西歷史上狀元及第9人,桂林占了7人,臨桂又占了其中一大半。
而在清朝,廣西一共中了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四位狀元,全都出在臨桂一縣,尤其是在龍啟瑞之后,“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的佳話,成為我國科舉史上的千古史話。據說當時在京城趕考的秀才們,一聽說對方是廣西臨桂人就立馬滿面笑容,紛紛請客吃飯交朋友,為的是以后行事方便,一時間,很多的臨桂秀才幾乎天天都有吃不完的飯局。
如今,徜徉在靖江古王城下,端詳著正陽門上的“三元及第”幾個大字,許多文人墨客都想試圖一解臨桂古代的狀元之謎,卻始終難以找到統一的答案。
有人說,是因為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造就了大桂林歷史上的狀元輩出,也有的說是因為桂林有狀元石,在桂林伏波山的還珠洞里有一呈圓錐狀的倒垂石柱,錐尖離地面約兩寸。相傳石柱可以伸縮,每當其下延與地面接觸一次,當地就會出現一位狀元,“巖石連、狀元出”,故稱狀元石。
明朝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507年,時任云南按察司副使的桂林籍詩人包裕回桂林。據說包裕在游覽伏波山還珠洞時,靈光一閃,不僅詩興大發、題詩一首,而且大膽預言百年后必有桂林才子金榜題名、狀元及第。這一預言在清朝終于變成現實。這四個狀元就是: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勛和劉福姚。
包裕的預言在清朝果真變成了現實,歷史的傳說也許只是人們美好愿望的一種反映,事實上臨桂多出狀元是與歷史上的大桂林讀書之風甚盛是分不開的。南朝時,著名詩人顏延之任始安郡太守,即在獨秀峰下修巖辟室讀經習文,開辟了整個桂林學風之先河。
隋唐時期,整個桂林興私塾、辦州學,隋開皇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桂林總管令熙,開設學校、推行教育,到了唐朝大歷年間,獨秀峰下建有桂州中學,成為當時廣西較早的官學,學風日漸濃厚,宋代擴建學府聘請名師講學,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曾經被邀請做過重修靜江府學記,至清朝桂林學府得到皇帝的御書賜匾,其成就和影響為廣西之首。
當時各種各樣的學堂不計其數,至于各種各樣的私塾更是多如牛毛,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愛讀書的氣氛自然是相當的濃厚。據史載桂林古代的大小書院有13個之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桂林第一書院——宋代的宣成書院,它與清代的秀峰書院、經古書院、桂山書院等均為桂林有名的書院。濃厚的文化教育之風使粵西以賢達稱者代不乏人。明清時期,桂林的靖江王城被選作貢院,也就是科舉鄉試的考場,一時間各地前來趕考的秀才云集桂林。據說他們居住的科第堂即現在的桂林西華門旁的西華里很快就成了讀書一條街。
為幫助秀才們趕考,不少老百姓開起了客棧,如高升客棧、三元客棧、貢院客棧、及第客棧、文長客棧、登科客棧等等都是當時名頭響亮的招牌。從客棧的名字人們也不難感悟到當時桂林文風之盛。
在趕考的秀才當中,臨桂的秀才可以說是最引人矚目的,其中不乏很多的高手。這里,我們還不能不說一說一代大儒陳宏謀與其玄孫陳繼昌三元及第的故事。陳繼昌,清嘉慶二十五年中狀元,他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最后一名三元及第狀元。在整個清代260多年,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僅有兩人,陳繼昌便是其中一人。縱觀整個古代中國從隋朝至清朝實行科舉制度的1297年間,能夠三元及第的俊杰也僅僅只有13人。現在,人們在桂林靖江王城正陽門上看到的三元及第四個大字,說的就是陳繼昌的故事。
而陳繼昌的太太爺陳宏謀雖然只中進士未中狀元,卻是清代官至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宰相,且影響深遠的一代大儒。陳宏謀,字汝咨、號榕門,清代雍正元年春中恩科鄉試第一名舉人,同年八月中會試第108名,殿試又中三甲進士第9名。乾隆年間,歷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宰相兼工部尚書,他是清代廣西籍官員中官位最高——宰相,任官時間最長——48年,任官經歷省份最多有12個省、政績卓著,也是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如今,坐落在臨桂新區四塘鄉橫山村的陳氏家祠、宗祠,仿佛還在傳頌著一代大儒陳宏謀及其家族的千古傳奇,同時也見證著桂林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源遠流長!
古老的臨桂縣不愧為歷史上廣西狀元、進士最多的一個名縣。如今,臨桂縣已成為桂林市的一個新城區,相信更多的狀元會一批批不斷涌現。(柅兵庚寅麥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