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人,他文章寫得一般,但寫文時還挺挑剔的,比如:
1. 必須坐電腦前才寫得出來,還必須得用五筆輸入法;
2. 要在一個安靜的沒人打擾的地方寫;
3. 要先泡一杯好茶;
4. 要沐浴更衣。
其實這個人是我自己。第4條目前還沒有,很難說以后會不會,哈哈。也許這就是一種寫作的儀式感吧。相信很多簡友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寫作習慣。其實,那些儀式上的東西并不重要,通過這些類似儀式的習慣達到寫作時的專注是我的追求。
最近在讀林清玄的關于寫作的書《清歡玄想》,受益匪淺。在寫文章之前,讀讀這本書,也已成為我做寫作準備的動作之一。
這本書是林清玄談寫作的散文集。如果用四層樓來比喻寫作的境界,林清玄至少在三層吧,而大部分同我一樣的寫作愛好者在頭兩樓。
林清玄是一個把每個寫作愛好者當朋友的人。他用他獨特的“攝影機”——手中的筆,把三層樓的各個角落和在三層能看到的所有風景都錄下來,精心編制,展現給愿意去了解這個三樓的人。
書中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泡茶》寫寫作的心境。我們且隨他的鏡頭來了解一下他所達到的寫作心境吧。
他先講了一個日本茶匠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幕府時期的日本。
這個茶匠跟隨一個藩王到江戶去。因為江戶武士多,浪人也多,治安混亂,而他一點武藝也不會。為保住性命,他就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武士。
一日,他外出溜達,碰到一個浪人。浪人要跟他比武。他示弱后,浪人還是步步緊逼。
情急之下,他只好出緩兵之計:”我身上帶著一封主君的緊急信件,必須先去復命,等我回來再與您比武吧。“
浪人答應了他的請求。他趕快跑去向一個劍匠求教一個有尊嚴的死法。
劍匠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在教他之前,讓他表演茶道。
茶匠開始準備泡茶,他想到這可能是生平最后一次泡茶,心情格外敬謹莊嚴,依照茶道的順序,深切流暢地泡起茶來。
茶匠、茶道與茶化為一體,就好象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事存在,只有泡茶是唯一休戚相關的事,比武的事早就化成一道青煙,消失了。
劍匠看完后告訴他,如果他以這樣的心境去與任何武士比武,都能取勝。隨后教給茶匠比試前的基本姿勢。
茶匠謝過了劍匠,就去赴浪人的約。
他系上纏頭。
他圍上腰帶。
他把褲裙拉高。
他把長刀高舉過頭,擺好要將對手砍倒的姿勢。
閉起眼睛,靜下心來。等待對手的攻擊。
浪人看到了一個無我、無畏、專注的武士,驚得一溜煙兒地逃走了。
在這個故事里,劍匠是個優秀的教練,他讓茶匠通過茶道表演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然后指出劍道與茶道在心境上的相通之處。而林清玄則通過這個故事告訴讀者,寫作與劍道、茶道在心境上也是異曲同工的。
最后,林清玄把鏡頭拉到自己的寫作書房,?給讀者泡上一壺茶,總結他對寫作心境的看法,或者說是他認為的真理:
我在寫作時,常會想到茶匠泡最后一泡茶的情景,仿佛能看見他站在不忍池畔,長刀高舉過頭的凜然。寫作到了三昧,作家、文字、思想化為一體,就好像這世界上沒有別的事存在,只有寫作是唯一休戚相關的事,人間的煩惱與動亂,早就化成青煙。
創作的人若從未抵達那樣的心境,就無法瞥見自身的無限可能。
這樣的無我的創作心境,我可能沒有達到過。經過他的一番精心的演示解釋,我想,我應該可以抵達。其實,同樣的心境,我可能在做其他喜歡做的事的時候體驗過。跑步的時候,當我腳踏喜愛的跑鞋,呼吸均勻,手腳協調,全身各部各司其職,專注前方時,我體驗過這樣的心境;與友聊天的時候,當我傾聽朋友所言,樂朋友之樂,悲朋友之悲,而我所說的,友人也總能理解的時候,我體驗過這樣的心境。
至于寫作,我相信,雖然我并非作家,只是普通愛好者,但只要多讀經典,勤加練習,不久的將來,我也能在寫作時達到這樣的狀態。
讀到這里,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自己、文字、思想化為一體的寫作心境,但同樣的狀態,你在做其他你喜歡并精通的事的時候,應該曾體驗過;那么,類似的寫作心境,離你不遠。
如果你還想知道寫作的“三樓”里還有什么,還能看到什么,建議你讀讀林清玄的《玄想清歡》。?
注:
本文是“好中文的樣子”第10課學習古典文體的作業。古典文體(Classic Style)并非是指用古文寫的文體。古典文體是一種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講述真理和真相的寫作方式。
古典文體的作者必須模擬兩種體驗:
1.向讀者展示世界。
2.與讀者對話。
我寫這篇文章時試圖使用古典文體,所以在文中并沒出現“古典文體”四字,以免影響讀者理解我所認知的寫作心境。
我認為《最后一泡茶》是一篇古典文體寫就的文章,而文中的粗體字則體現了古典文體的四個要素:
1.?真理:“寫作到了三昧,作家、文字、思想化為一體,就好像這世界上沒有別的事存在,只有寫作是唯一休戚相關的事,人間的煩惱與動亂,早就化成青煙。”
2.?展示:在寫作較高境界的“三樓”,作家的心境是怎么樣。
3.?場景:林清玄與愛好寫作的人間象朋友一樣的對話。
4.?讀者角色:茶匠,愛寫作之人
L10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