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忽而來的風,也沒有高而遠的天空,就那么靜靜地站在母校的門口,讓一陣陣熟悉而又遙遠的記憶漸漸淹沒自己,短短的路,一切寂靜,卻好似永遠沒有盡頭,而我,一步一步將自己踩回了少年。那個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人生的道路,在我快要被淹沒的少年時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師,也漸漸浮上心頭,今生今世原已不盼再見,只因在她的面前,一切有形的都無法回報,而我也失去了語言。
? ?受教于老師是在高中三年的青蔥歲月,從小對數理化遲鈍排斥的我,在父母及家人的百般勸說下,還是無奈地選擇了理科,那時心中也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常常感慨,做小孩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要怎么過自己的一生,大人們自然得問都不問一聲。
? ?恰逢叛逆的青春期,作為對父母強加給自己他們意愿的反抗,我完全放棄了課程學習,常常在課上發呆,躲著老師父母,看小說,讀散文,偷偷將心中的故事一筆一劃的寫出來,想起學習,心中浮出的是一種無所謂的自棄和悲哀。我越來越厭倦學習,常常沉默,不與任何人交流,那些潛伏在心里朦朧的、抑郁的情緒似乎只有在文字和故事里才能得以釋放。
?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在我搖搖欲墜的時刻,遇見了我的語文老師,那本寫滿厚厚心事的筆記本被我誤當為作文本交到了老師那里,辦公室里的那次長長的心與心之間的交談,成為我改變自己的轉折點,不知道為什么,在直覺上,我是信任老師的,一個溫柔并且愿意去了解我、傾聽我的人,而那恰恰是我所渴求的。
? ?以后的日子里,每周我的桌上都會有一本文學書,那些她以前讀過的書,都一一分享給我;而我也會積極地寫故事,她是我的第一位讀著,常常給予我寶貴的意見。因為這樣的思想上的交流,黯淡的心靈仿佛被拂去了塵埃,在她的循循善誘之下,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于學習、父母的態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該完成的事情,如果此刻是需要通過學習,以優異的成績換取未來的通行證,那么我是愿意去做的。收斂了與父母對峙的賭氣心理,衡量了學習與興趣愛好之間的關系,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 ?老師默默選了我的幾篇文章,給雜志投稿,投稿后的上課日,那份畏縮又回來了,永遠去不掉的自卑,在初初探出觸角的時候,變打敗了沒有信心的自己。而老師只說“第一次作品,很難得了,但行耕耘,莫問收獲”,便沒有再說什么,那份淡然,穩住了我幾乎泛濫的情緒。等待結果,那是一場長長的煎熬,當我最終從老師辦公室拿到那本投稿成功的雜志時,幾乎激動地要哭出來了,活潑了的心,突然煥發的生命,模糊的肯定,自我的釋放,都在那一霎間有了曙光。
? ?幾年后的我在看到宮崎駿的電影《側耳傾聽》時,才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時那種“感動”的情緒,電影中月島雯寫的第一本小說在得到書店老爺爺的肯定后,蹲在角落里大聲哭泣,我想當時的我和她一樣,在才華剛剛起步的日子了,有一個人的鼓勵是多么大的慰藉啊。
? ?后來的日子里,數學物理世界里的挫敗感,一點點轉為文字,所有的情緒和煩悶都流注于筆下,成為一篇篇長長短短的日記和隨筆。即便是面對呼嘯而來的高考,我也漸漸學著去投入并享受那永無止境的背書默寫和演算解題的過程,不再掙扎和糾結,學著平衡學習和興趣愛好的關系。
? ?時光煮雨,歲月無措,曾經的那一株幼苗,終于長出了幾片青綠,如今的我,堅持寫作,創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給學校的活動撰稿,幾個雜志社的投稿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饋,或許距離枝繁葉茂還需要時間的沉淀,但倘若沒有老師當初的澆灌,引導,如何會有今天這一點點的迎向陽光的努力生長的姿態。
? ?我始終相信,滿樹的梨花只源于寒冬中一粒飄落的種子,而生命繁盛的卻會是因為人生路上幸運地遇到一位老師的鼓勵和支持。
? ?想到老師臨別時贈給我的那幾個字“但行耕耘,莫問收獲”,它們隨著成長在陽光下變得越來越鮮明起來。流去的種種,化為一群一群的蝴蝶,哪怕蝴蝶是朝生暮死的,可依然為著它的色彩陶醉癡迷,覺得生命中所有的神秘和極美都在蛻變中彰顯了全部的答案。而我也正是在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完成了蝴蝶般的蛻變,沒有因為盲目的追求興趣而放棄對其他科目的學習,這讓我有了足夠的成績去獲得更多的選擇權;也沒有因為一時的挫敗和迷茫而放棄對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追求,今后的日子里,我會一直堅持寫作,以我手寫我心,用一根筆桿去詮釋人生。
? ?從母校出來,已近天黑,一盞盞亮起來的街燈后面,什么都仍是朦朧,只有我自己的足音,單單調調地回響在空中,但是心中卻明明澈澈,異常清醒,母校之行,讓回憶裹挾著那份對老師深切的感恩再一次包圍了我,或許,對老師來說,我只是萬千桃李里的一株,而于我而言,卻在內心深處種下了一生執著寫作的種子,是那般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