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咨詢著作。
新冠疫情爆發后,全社會“被迫”參與一場全面數字化的實驗。移動互聯、數據智能滲透進個人、企業、政府行為的方方面面。
如今,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抗疫期形成的數字化的工具方法、思維模式與發展理念仍然延續至今,并對塑造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社會意義深刻。
疫情影響加速全社會數字化進程,“數字飛輪”效果初顯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中國率先取得抗疫期的階段性勝利,進入防控疫情和生產的波動期,整體進程領先世界各國至少3—4個月。按照現在的情形,波動期持續時長預計在1—3年之間,其間發生的變化能夠延續到后疫情時代,足以影響、改變一代人的行為。
國內新冠疫情雖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成績在全世界有目共睹,然而病毒對我們身處的時代和社會的改變才剛開始被廣泛了解和認知。數字化正是中國在這一時期的焦點,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場實驗。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甚至是政府,均在親歷這場眼界格局、思維觀念、行為模式重塑的歷史進程。
在這場社會實驗背后,我們觀察到了一個“數字化飛輪”現象。在疫情觸發全社會被動在線后,數字化基礎設施供需兩側交替加碼、動態平衡機制,促進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呈現循環加速、螺旋上升的局面。具體而言是四個步驟的循環:
1 疫情早期,社會被動數字化,服務器、云計算能力等存量數字基礎設施資源開始吃緊;
2 增加對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擴容以滿足需求(數字化新基建);
3 個人、企業與政府利用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水平以保持競爭優勢,同時,也營造出更多的數據積累與應用場景;
4 帶動更多的資源投入數字化基建。
變化:中國社會進入一場“數字化”實驗
身處此變局中的個人,最大的變化感受來源于居家、工作、消費、社交場景的全面線上化,生活與工作的方式都發生了明顯改變。
BCG在疫情期間發布的消費者調查顯示,人們在配合適應居家隔離措施后,烹飪、健身、美容等各類居家活動層出不窮;至少2億人工作“被迫”轉為遠程/線上辦公,致使云辦公、文檔協作用戶數量激增;居家場景的增多也直接促成了消費者行為的轉變,O2O等新零售方式將以前所未有速度擴張;此外,社交線上的廣度與強度也進一步提升,基于興趣愛好的線上垂直社交圈方興未艾。
如果說C端的改變是否足夠明顯且能長期持續還未成定論,在B端傳統企業以及政府政務領域的數字化加碼才是這場社會實驗的重頭戲,運行方式與思維習慣一旦塑造成型則影響深遠。
在新冠爆發的這個春天,許多業態開始發生根本變化。禁止人群聚集激發餐飲業絕處逢生,漁芙南、真功夫等從堂食服務到全面外賣,并研發出售賣半成品、原材料等多種創收模式;傳統的消費品品牌加碼線上渠道,并加速縮減線下門店數量與規模。我們可以看到,國內企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紛紛“下場”參與全面數字化實驗,主營業務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一批數字化新業務模式也進入主流視野。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疫情爆發以來,企業在自身客戶管理和服務、供應鏈和運營、以及管理職能領域全方面加速數字化。一些原本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業務也在此次疫情后全力加速,例如,國內銀行的對公和同業業務運用客戶旅程思維、加速端到端的數字化旅程再造;物流與航運企業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抓手預判上游貨量,根據疫情全球蔓延的態勢重新規劃線路節點;此外,隨著工作方式大規模向線上遷移,許多企業加速人、財、物等管理職能線上化、并日趨向智能化發展,以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于主業的優化外,疫情也促使企業開啟想象力,實現商業模式創新。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應用工具的完備、敏捷文化的規模化應用,設計思維、快速迭代等理念的普及,新業務模式不斷涌現。例如,零售業與社交媒體充分結合,碰撞出“直播帶貨”的創新零售模式;企業基于自身的數字化建設水平,將有領先地位的能力輸出包裝成新的產品,服務于不同的客群,創造出新的細分市場;許多傳統行業,如汽車、交通等也在開拓數據即資產、數據即服務等創新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企業而言,不應將主業優化和模式創新看作獨立的兩項任務,而是應該將其視作整體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其本質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融合,最終結果勢必促進商業模式的變革。國內傳統企業數字化已實踐多年,多個行業中的頭部企業在數字化試點上卓有成效,如今,在“數字化飛輪”的驅動下,更加系統化的大規模數字化轉型未來可期。
數字化也極大提升了政府在疫情期間的社會治理能力,監管和公共服務均開啟了加速線上化的歷程。疫情防控期間,各級政府機構依靠對動態數據的掌控,極大程度實現了精準的疫情防控,利用基于軌跡數據生成的“紅綠碼”動態檢測健康狀態,對社區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細化、網格化管理力度。復工復產階段也有創新監管模式出現,例如,稅務局基于增值稅發票信息梳理復工復產實況,為中小企業提供審批綠色通道。
公共服務的線上化進程也在加速。國務院、移民局、稅務局等國家機構紛紛通過小程序等手段,將多種政務場景線上化,提升社會治理的效率。更深層次來看,數字化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加速應用,在未來能通過改變公共服務的盈利模式等方式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新冠疫情是催生全社會進入數字化實驗階段的“加速器”。在個人、企業和政府層面,數字化有望在部分場景實現跨階段、躍進式的發展,跳過中間階段,一步邁入全面線上,取代原有相對緩慢、漸進式的發展歷程。
數字新基建為“飛輪”賦能
數字新基建是構建飛輪,驅動供需兩側動態平衡的關鍵。以5G、大數據、云計算等七大方向為核心的新一輪數字基建核心仍圍繞數據這一生產要素,加速拓展連接的邊界和洞察的水平。2020年4月,中央發布的文件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的范疇,而我們所提出的“飛輪”概念,正是圍繞數據這一核心要素所構建的,將數據的采集、存儲、應用等環節動態作用機制展現出來。
中國在這場全社會數字化實驗中有獨特的優勢,數字新基建投入大、歷時長,且未來注定會成為全球化競爭的關鍵。中國一方面有較低的邊際成本,B端與C端大而集中的需求規模能夠攤薄投入的單位成本;另一方面有已積累的資源和紅利,包括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豐富的應用場景帶來的數據紅利、以及產業互聯網蓬勃發展帶來的平臺紅利。未來的著眼點是用好這些稟賦優勢,形成系統性的建設體系,發揮“飛輪”的最大價值。
“社會實驗”帶來的啟示
過去講到互聯網,集中在消費、電商和游戲,而未來講到互聯網則是一個科技行業,影響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法面面,塑造大眾觀念、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
1 觀念重塑
疫情期間形成的新習慣可能會一直保留。例如,線上互動代替一系列線下活動/服務、在家烹飪、健身、寵物護理等居家場景重要性提升;選擇購買產品時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品類方面對生鮮、保健食品、預防性醫療等依賴性進一步增強。
2 資源分配
過去集中度高、局限性強的資源,能夠普及大眾。例如,高校、博物館等藝術機構自建平臺或與網課平臺合作,開放教育資源,使過去“陽春白雪”的資源更加平民化,能以較少的成本獲取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3 社會公平
個人與企業數字化意識和水平提升與數字政務水平的提高,使政令下行、民意上達的環節極大縮短,溝通更加順暢,能夠大幅拉近距離感,增強全社會運轉的效率。
中國在這場全社會數字化實驗中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是較低的邊際成本,B端與C端均有大而集中的需求規模,能夠攤薄數字化基建投入的單位成本;另一方面來源于已有的積累和紅利。包括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豐富的應用場景帶來的數據紅利、以及產業互聯網蓬勃發展帶來的平臺紅利。
我們正身處工業經濟加速向數字經濟轉變的關鍵歷史節點,這場由疫情引發的數字化實驗在中國是難得的機遇,數字飛輪加速在即,對進一步推動長期的高質量發展、塑造國家在新時代的競爭力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