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看過一部非常精彩的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影片中猶太青年圭多在法西斯集中營殘酷的生活下,給孩子構建了一個溫馨的“游戲”童年,那種膽敢用幽默來掩飾苦難的父愛讓人為之動容。
盧梭說過,磨難,對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于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
強者圭多,苦中作樂,一手改變了自己孩子原本注定悲劇的人生,兌現了諾言、創造了奇跡。
我一直以為,像主人公這樣天性樂觀豁達,非常人所為,直到讀了美國麻省心理咨詢師陳婕君的《可塑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的35堂必修課》,才了解到:人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表現出與往日不同的性格特征,這就是人的可塑性。如果掌握了這種可塑性,人就能實現自我的發展與平衡。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該書的精華內容,學習如何成為自己人生的擺渡人。
01 繪制你的心理地圖
一個人的認知是由他從小到大的經歷所塑造的。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上感覺路越走越窄,面對新生事物和機會又不敢嘗試,這些很大程度上和他們自小接受的限制性觀念有關。
在中國社會,孩子玩得少、父母包辦多的情況比比皆是,導致孩子發展自我認知的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玩耍和空間,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自我,孩子長大后自然很難找到自我的價值感。
而成年后,當我們需要自己扛起生活的重擔和家庭的負擔時,自小形成的應對模式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很多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對生活的掌控,面臨各種危機。
針對這種情況,陳婕君在《可塑的我》中提出了重要觀點:繪制你的心理地圖,以此為思考框架綜合分析并回答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
首先,針對基礎性的問題,檢視自己內心的第一反應。
比如:你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你無條件地喜歡你自己嗎?你有哪些賴以生存的能力?當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事時,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這些問題,本質上就是讓你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繼而從心底升騰起應對危機的底氣。
其次,從成長環境的角度分析這些問題的產生和影響。
事實上,這些問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能找到答案,但大部分人從未想過去解決它們,所以才會導致類似中年危機的問題。
舉個例子,一個成年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是制訂出自己完成不了的計劃,因此苦惱不已。這種情況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時期。
眾所周知,5-8歲是一個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娛樂和游戲,不僅能獲得認知的靈活性和自我管理、約束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出基本的意志力。
但是,如果孩子的時間總是被長時間的技能學習所占用,缺少足夠的玩耍,他們很可能會做出虛假的計劃討好父母,既而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的真實能力,導致成年后常常制訂出自己無法完成的計劃。
最后,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梳理,評估自己對事業和生活的掌控面,明確未來的人生目標。
這樣,一個屬于你自己的心理地圖就初具雛形了。
02 改寫你的心理基因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你生命中唯一的限制,是你心中為自己所設的限制。”
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完全取決于你的“心理基因”。
所謂心理基因,指的就是一個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逐步建立起來的,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底層邏輯。
這些底層邏輯包括觀念、想法、以及處理情緒和事情的方式,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如何應對人生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擺渡人》中,單親女孩迪倫自幼內向害羞,與母親無話可說,還經常被同學捉弄。在她的世界里,沒有親情,沒有朋友,只有寂靜和孤獨。在不幸遭遇車禍后,她在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的幫助和陪伴下翻山越嶺,克服重重困難,漸漸變得成熟勇敢,不再是從前那個見人躲閃、靠泰迪熊找安全感的女孩。
正是由于這種可塑性,迪倫改變了原有的心理基因,不僅完成了內在沖突的自我整合,還在苦難中實現了自我救贖。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改變和完善這種底層的心理特征呢?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堅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建立對自己的信任和滿足感。
其次,我們可以嘗試描述自己,而不是評判自己,學習自我覺察、體會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關注自身的訴求,培養良好的自尊。
再次,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不斷提高分析能力,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時常停下來向內看,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路徑。
可見,對心理基因的梳理和改變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對自我人格的完善過程,它實際上貫穿了人生的各個階段。
03 啟動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托爾斯泰說過:“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
作者說,改變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對自我的探索越深入,對人生的掌控就會越完善。
《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貧民區的小女孩弗蘭西,雖然飽嘗了家庭的不幸、學校的輕鄙、社會的不公,依然成長為高貴的生命體。這個變化,其實是她不斷完善自我的結果體現。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人生中遭遇的失敗歸咎于原生家庭的問題,似乎沒有智慧闊綽的父母就養育不出杰出的兒女,這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逃避。
而正是這種逃避思想限制了自我反思能力的發展,進而導致現狀無法改善、甚至逐步惡化的結果。
弗蘭西通過學習不斷探索自我,通過歷練不斷完善人格,坦然面對苦難,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說明,大多數情況下,逆風前行、重塑自我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技能。
而要想成為參天大樹,活出最好的自己,我們需要在繪制心理地圖、重組心理基因的基礎上不斷啟動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對此,作者也為我們介紹了幾個實用的關鍵思路。
第一,理解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與挑戰,在體察情緒的同時冷靜思考所有問題;
第二,形成自我反思、升級的思維習慣,了解自己應具備的能力和精力局限;
第三,補充心理營養,提升必備技能,建立完備的思維體系,讓改變變得既快速又簡單。
《可塑的我》一書詳實而溫暖,分別從人生的不同階段探討了自我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更好地塑造完整、成熟的自我,值得一讀。
人生是一場自渡,愿每一個生命都能創造自己的“英雄之旅”。
我是靜伊洛,愛好閱讀和寫作,很高興在這里遇見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