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字:諾塵
記得《我是誰》這部電影里有這樣一個情節,成龍扮演的角色遭到重創,醒來后腦中一片空白,看著陌生的周遭,只能揚天大呼“我是誰”。
沒有記憶,自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正常人的范疇下,真的就清楚的知道“我是誰”嗎?
當我們向別人問出這句話時,可能會有人摸摸你的額頭。
“發燒了吧”。
“我是誰”是個哲學問題,而且位于世界三大哲學難題之一??梢娤肭宄慕鉀Q這個問題定不簡單??墒羌热簧嬷?,就總得知道自己是誰吧,于是往往憑借著自己對于自己的了解,去總結“我是誰”,繼而在通過“你是誰”、“他是誰”對比不同來驗證我是區別于他人的,來進一步確認我清楚自己是誰,之后再爭取通過別人口中的“你是誰”來驗證自身的看法。
可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之于旁人的角色或之于旁人的觀念或之于與旁人長時的接觸或之于旁人針對某件事情的發生等等造就了別人眼中的你,所以想從旁人處得知“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明確。如果多數人都之于這個問題給你了相同的答案,要么是幸運的有這么多同類的朋友、要么為人的特點過于明顯來支撐別人的論斷、要么可能自己與人來說過于透明。
其實不較真的來說,每個人都會認為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于自己,那么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迎刃而解,可實際情況是,了解自己不代表清楚“我是誰”,而且我們了解的自己可能也都是充滿主觀的,也可以說是片面的,因為我們了解自身的時候,把對己的知覺轉化為思想時,往往要經歷層層的審查、篩選,而這些審查和篩選卻又總伴有主觀的意識,把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剔除,那些不需要的可能最終沉在潛意識里,不被察覺,這也可能就是為什么有時人們會做一些讓自己不理解的事,“我怎么會這樣做呢”,雖然主觀不想這么做,可是部分真實的你卻讓你如此去做。如此,每每思考我是誰時,其實得出的結論只不過是我認為“我是誰”。這和別人認為“你是誰”的區別于自身來說也不大。
就像看到新聞里有見死不救的事情發生,相信大多數人心里都會想如果我在,定伸出援手??蓪嶋H情況卻是,當真切的事情發生,成為英雄的永遠只是零星的人。
有些評論說“這都是想象中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其實只是在事情沒有經歷之前的我認為,而事中時的我不能或我不敢罷了。
那哪個又是真實的自己呢,其實應該都不是吧,單純的從某幾件事就定性了自己是誰,那“我是誰”也就不是最難的哲學題之一了。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我認為我是誰是自我主觀的而已,因為一旦涉及到自身,很難做到完全的客觀。
其實我們不用像得“失憶癥患者”那樣過于的糾結我是誰,因為永遠得不到真切的答案,也不是那么迫切的需要找到答案,就連此時的我也可能不是彼時的我。
而做好自己才是真正的能做到的事,就像去應聘面試,當考官讓你介紹自己時,如果只是單純的將簡歷描述一遍,很可能就此失去了往下談的機會,因為考官最想知道的是能做好什么、做到什么,而不是單純你是誰,因為那些片面的介紹在篩選簡歷的時候心里就已經了解了。
所以與其糾結我是誰,是什么樣子的,不如努力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阿爾弗雷德在個體心理學里有這樣的一個定義: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所以從某些角度來說,在別人眼中的“你是誰”可能要比自己眼中的“我是誰”來的重要。
在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變成什么樣的自己,而且慢慢的將自己變的更好時,或許“我是誰”與己來說也就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