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走住著一個作家夢,每個人一動筆就已經是半個詩人了。
今天剛好寫完了一篇文章,于是大腦的水龍頭關不住,總想發表一些語出驚人,驚世駭俗的言論。在看到“程序=算法+數據結構”,再不寫出來,恐怕我的大腦引發洪水,什么活也干不了了。
經常刷微信朋友圈,刷qq空間,刷微博,常常會發現一個有趣事,就是經常有些人,無關職業無關學識,就是能發表一些特別經典特別引起我共鳴的言論,像結論像名言像我自己經歷一般,也讓我覺得是不是引用了某著名作者某著名書話呢?總之生活中到處是臥虎藏龍的詩人。為什么我會說是詩人不是作家呢?因為在我心中,詩人能寫文,也能發表簡短精悍的言論。而我喜歡的風格就是簡短精悍結論性敘述。
最近在群里接觸過一個群友,人特別好,我總是咨詢她關于寫作報班的事。然后我就接觸了很多開寫作班的人的公眾號,了解他們的寫作風格,有我特別喜歡有我比較喜歡有我喜歡。當然能開寫作班,寫作功底自然非同一般,但各有各自的風格。有的是言辭簡短犀利精辟段子手,各種真理在嬉笑怒罵中見分曉;有的文辭細膩流水般娓娓道來;有的能將各種生活瑣事像講故事寫出來引起共鳴;然后在如今知識爆炸的時代,追求知識的,追求時間的時代,安靜時可以完整看完,煩躁時一目十行,如何在這么短時間讓讀者明白你講什么,如何能讓他有興趣放慢閱讀你文章的速度,如何能讓他讀者再看一遍,就是真正的功夫。
像我這樣有大把閑暇時間的人,經常刷完微信、空間之余,閑逛各種簡書、喜馬拉雅等等APP,漫無目的看文的人。經常看到很多有文采的人,寫出來有邏輯有思路有文筆,覺得每個人都是好作家,寫的很棒。畢竟動筆寫出來就成功一半。也會看到一些文筆稚嫩, 虎頭蛇尾的文章,缺乏寫作經驗的也有,但是翻看該作者其他文章,也有一兩篇寫的非常好的,大多和自身親身經歷或者非常感興趣事情相關。
就這樣,我慢慢得出一些結論。
就是大家大多對自己親身經歷或者感興趣的事情,都會有更好的體會,有更深刻的感受,那么寫作就是寫出自己的感受。怎么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用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詞匯表達,就是個人平時積累和學識。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故事,聽別人的經歷,那么寫出來就成功一半,其他慢慢積累。
另外大部分人說完寫完自己的文章或者故事就直接發表,最多就是自己回頭看一遍,更多的是發給別人,得到更多的認同,得到贊賞,得到別人的點評,我的很多寫作結論也是很多“讀者”(讀我文章的人,哈哈,自戀一下)點評之后的感受得出的。
接下來就是我為什么根據“程序=算法+數據結構”這句話想寫文章的原因。
我本身搬磚程序員,基本功一般,但是慢慢潛移默化的喜歡將生活的事情用寫程序的思維去思考。學會了基本語法就可以寫程序,但是如何寫一個好的程序,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將算法和結構繼續優化。
寫作也一樣。生活中藏著這么多作家,因為會寫字會說話會思考,就可以寫文章,但是為什么作家就那么幾個,知名的就更少。當然也會有其他的的一些特殊原因。
一寫少了
需要堅持不斷的寫,不斷固化自己的風格,嘗試不同的風格,讓寫作這件事慢慢練習的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而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必須,離成功就不遠了;
二學習和總結
不斷的看書學習閱讀其他人的文章,不喜歡的要避免,喜歡的要學習。總結就是找出自己的不喜歡和喜歡的感覺的具體理由,將感受變的具體,這樣就更加明白自己的需求。
三設計和重復
好的事情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就好的只能是經典,卻不是好的定義。好就是不斷的重復,找出最優最好的。需要將自己的文章不斷的修改,不斷推敲,大部分人沒有這個耐心,我也是普通人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會改。另外我覺得好的作者都是好的心理學家和好的設計師,因為需要設計一個好的標題去抓住眼球,因為需要一個好的內容打動大眾的心理,知道現在的人想知道什么,喜歡什么。
所以我要好好加油,終于寫完了,大腦不用那么興奮,可以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