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渴望被理解,被認可,也希望得到身邊人的支持。可是現實往往是人越長大懂你的人越少,再加上閱歷、經驗、年齡、認知等的不同,他們聽不懂你的心聲,而你也覺得他們的想法庸俗得可笑。
? 我們總想做個標新立異的,最獨特的,酷酷的那類人,拒絕千篇一律的庸俗,總認為自己做的都是最棒的最偉大的事,差點就要去拯救地球了。
? ?不得不說,一個人被放進一個大群體中肯定會有對比會有比較,會有失落,會有委屈,會有不平,會有委屈,“你看看誰家的孩子又出國留學了考研咯哦,你看看自己都多大了連個對象都沒有,就你這樣打拼十年還不是個為社會搬磚的?”確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庸,沒有什么身價過億的家世背景,也沒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爸爸或媽媽,正是因為我們的普通,所以我們的父母才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至少得過得比他們那一輩人好。他們曾經因為年幼無知荒廢學業,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學點知識抬起頭做人;他們曾經被生活壓迫得茍且生存,所以他們恨不得他們的孩子躍進龍門,安穩平安地過完一生;他們曾經因為沒有愛情婚姻生活全靠兩個人拼湊著過,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個心愛的人好讓他們帶帶孫子。或許一個時代決定了一代人的想法吧,他們認為平淡是真,安穩才是后半生的保障,而新一代的我們呢,我們更多的是想要出去闖闖,不甘心走上他們普普通通的前路,不甘心過早地向世俗低頭。于是兩代人的思想發生了沖撞,爭論吵架隨之而來最后不歡而散。
?
?老實說,我也經常被自己的父母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的時候我也很氣,覺得他們一點都不理解我當下的處境就把我隨便的跟別人等同起來,甚至覺得毫無可比性。我媽常跟我談到以前樓下鄰居阿姨的兒子,師范專業的,在他們的認知中認為師范就相當于“鐵飯碗”,于是我媽每次都會借此旁敲側擊地讓我以后報師范專業。聽得多了,突然我有一次就回了一句,“他不是最開始不是選擇師范的嗎,還不是因為他爸媽,他自己的路干嘛要聽從他父母的又不是他父母讀大學!”,我媽當時就對我的此番言論表示極大的怨懟,她認為我說的不對。我也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想法跟他們那個時代的差異,他們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
? ?就比如說,大多數父母認為上了大學那就意味著我孩子后半生的生活靠譜了,不用擔心了,要是再選個師范啊醫科之類,那我當父母的心里就踏實了。他們認為大學就意味著一道門檻,門檻那頭就是另一種生活。并且大多數父母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安穩的,當然也并不排除有些開明的父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多出去闖闖的。大部分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平淡如水就好了,反正也沒什么大波瀾,也不會經歷什么大風大浪,多好,又有錢又有生活。其實他們還忽略了一點,一成不變的生活是很可怕的,你看我每周上學放學一周坐車來坐車去,學習學習再學習,而上班的呢,每天上班再下班,下班再上班,來來去去,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于我個人而言,我是挺厭倦我現在的生活狀態的,每天都是單曲循環,連偶爾的隨機播放都被高考這塊牌匾壓著。
? ?
? 我應該有個成年人的樣子了,可我還是一團糟。可我還是那么差勁,還是成不了你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我大概是不夠厲害,不夠讓你們值得驕傲吧。
? ?我曾經有個朋友H,她畢業考之前突然跟我說她要上上某某高中,她說那是她媽媽希望她上的學校,她不想讓她媽媽失望,她覺得填報她媽媽喜歡的學校就是一種孝順。我認為這跟古代大臣對皇帝的愚忠沒什么差別。你的人生該怎么走,跟別人無關,跟你的父母也沒關,是你要上的學校不是你父母,不要打著孝順的旗號綁架自己的夢想。
? 年輕的我們總是去拼命的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對的,后來發現在乎那么多干嘛,愛你的人即使你的選擇是錯的他們不還是照樣的明里暗里的幫襯著你嗎?你要做的就是默默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讓他們看到你積極向上的狀態,我想到時候再多的反對與不支持都會換來贊同的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