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希臘文考試。
在此之前我覺得自己心態很好,雖然自己復習得不是很好,背的內容也不是很多,但我一點也不焦慮,只是按著自己的節奏來復習——背寫字母表、背寫單詞。直到我看到卷子,直到我無奈地交卷,走出考場,我才發現挫敗感早已充滿了我的心靈。
原來我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剛強,也并非足夠的淡定以至于可以坦然接受一切。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我”與真實的“我”之間的區別吧。
許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足夠強大,足夠勇敢,足夠樂觀。但事實未必如此,甚至可能和自己認為的有著天壤之別。
彼得曾經自信滿滿地宣告,就是與? 同死也不能不認? 。可事實很快就讓他認清自己,自己的信心與膽量是多么的不堪一擊,在大環境面前他輸得一塌糊涂。
他出去痛哭的那一刻,是他的自我認知崩塌的時刻,同時也是重新建立自我認知的時刻。摧毀與重建是同步的。若不摧毀,就無法重建。他不再靠著自己的一腔孤勇去面對考驗,而是知道要依靠祂。
當Jesus后來再問彼得是否愛他時,彼得沒有山盟海誓,而是說“? ,你知道…”。是的,彼得對他的愛,他當然知道,彼得愛的程度有多少,他當然也知道。既然他都知道,自己又何必多言呢。這時候,彼得沒有說“我愿意為你去死”之類的話,但? 卻告訴他,他將來要為? 去死。
或許,失敗和痛苦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人不敢面對失敗和痛苦、不認識自己。
我們承認,積極樂觀的信息可以給人帶來鼓舞和希望,但也不否認真實的“痛苦”與“憂傷”同樣能與人共情,使其生發希望。這希望如同橄欖油、葡萄酒、哪噠香膏一樣,都是經過一番壓榨才能獲得的。
正因為彼得有他的失敗經歷,Jesus也有客西馬尼憂傷的經歷,他們才顯得那么真實可信。原來,我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又何必戴著虛假的“剛強”面具呢?
我想,無論是憂傷或喜樂,只要能把我們引向祂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