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愛看電影《終結者》,不單單是因為施瓦辛格和機器人,而是因為當時還屬新鮮的設定:穿越時間,回到過去。而幾十年過去,現今穿越類型的網絡小說,仍是大行其道。“穿越”題材類的作品受讀者歡迎,大多是滿足了讀者的某種心理:主人公回到過去,就有了預測未來的能力。人們喜歡能預測未來,并能根據預測,采取行動,走對將來的每一步。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預測,財務報表、氣象預報、球賽分析,到塔羅星象、風水周易,人類渴望預測,為充滿變數的未來,加上一點確定性。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要活在當下,可多少當下的決定,是基于“我明天還會醒來”這樣的預測呢?
預測近乎人的本能。做個實驗吧。試著花五分鐘,想象一下你的將來,二十年之后也好,下禮拜也好,就五分鐘。是不是有很多種可能?再花五分鐘,放空你的腦袋,什么也不想。怎么樣?是不是沒熬過兩分鐘,就開始思考了?根據現在,預測將來,這幾乎是上天賜給人的禮物,我們能判斷明天是不是要帶傘,下一屆總統可能是誰,或是對方說了上半句,我們就知道下半句。預測無處不在,甚至是無時不在,我們能做的,是選擇如何看待它。
當然,首先預測的意義在于,能判斷未來的情況,趨利避害,未雨綢繆。但我想談的是,許多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對自己的認識。拿學習一門語言來說,如果我一個禮拜看一次,一次半個鐘頭,那我可以大膽預測,一年之后,我還是不會。或者,如果我一拿一個鐵榔頭,砸自己腦袋,那很大可能,我會很痛。我們的行動,是我們預測的一大基石。我仍然記得我高中老師的話:“你的過去決定你的現在,你的現在決定你的將來。” 哪怕是相信命運的人,也記得手掌中的生命線,雖然不能改變,但當你握起拳頭,它卻是在你的掌握之中。這雖然有些雞湯,但卻是值得鼓勵的態度。
但畢竟,生命有太多變數。即使生命線在你掌握,但仍有一小段,你是無法握住的。未來總有一些,是在我們的預測之外,或者是我們能預測到,但卻無法去改變。打字機風靡的時候,那些廠商是否預測到了電腦會一夜之間,取而代之?史玉柱風光的時候,是否預測到轉眼間他會一無所有?貝多芬是否預測到他會耳聾?蘇東坡是否預測到他會被貶惠州?或者說他們已然預知,卻無能為力。而反過來說,如果命運垂青于你,讓你平步青云,陡然而富,你又會如何反應?簡而言之,如果未來不如人意,你是否做好了準備?如果有意外的富貴,你是否還是你自己?算不到與算得到的災禍,你是否能從容面對,那怕無法改變結局?稱心如意的功成,出人意料的名就,你又是否能保持一個平常心?也許,答案真的是活在當下,當下你應對的態度,才是預測互補的伴侶吧。
也許凡夫俗子,終究避不過預測,預測也畢竟是我們指導當下、應對未來的良好策略。那就調整我們看待預測的態度,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勇敢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