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道家思想來源于黃老學術、老莊思想、隱士思想和方士學術等。道教是由道家思想蛻變而來的,是我國宗教信仰文化中第一個成系統的宗教。
道教的教義和經典中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教”,包括教義哲理、戒律制度、善惡道德規范和修道清規等;另一類是“術”,主要有道術、方術(藥物知識及釆制術)、長生不老養生術(即煉丹術、導引行氣避谷吐納等)、占卜吉兇的卜筮和占星術、驅鬼避邪的符篆術、祛災求福的祈禳術以及避鬼的禁咒術等。
道教主要有兩大派系:符箓派和丹道派。
符箓派初成于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張道陵創立于四川鵠鳴山。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以《老子》(即《道德經》)為教義的主要經典,尊教主為天師。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所以又稱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在社會下層的農民中間頗為流行。張道陵死后,其子張衡承傳其道。衡死,其子張魯再傳衣缽。先是行醫治病,廣泛聯系民眾,籌備組織。
當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五斗米道的另一位首領張修也在漢中起義。五斗米道勢力日益壯大,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張魯與張修聯合進攻,占領漢中。不久,二張發生矛盾,張魯殺張修,獨據漢中,建立了天師道政權,自稱君師。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實施一系列的社會改革措施,深得當地民眾的擁護,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有意識地“大同社會”實踐。這個政權維持了二十多年后,曹操率大軍進兵漢中,張魯投降,被拜為鎮南將軍。
后來,張魯的后世子孫南遷至江西,歷宋、元以后,均受朝野的尊敬,成為龍虎丘正一派的張天師世家。
丹道派的開創者首推東漢末年的魏伯陽,其身世不詳,后世稱他為魏真人,或火龍真人。傳世著作有《參同契》一書,內容涉及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證明人為的修煉,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理論,他以《周易》的理、象、數三部分和周、秦到兩漢間的五行、天干地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的學說融會貫通,為丹道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他把丹道修煉原理分為藥物、服食、御政三大綱要。特別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煉。《參同契》是中國養生學的祖述寶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奧秘的著作,它影響漢、魏的醫學,生物學、物理學乃至佛學。丹道派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修煉精、氣、神為主,以求達到解脫而成神仙。該派從漢魏時開始直到現代,延續一千多年。
兩晉時期,道教逐步進入社會上層,得到統治者的支持,研究神仙丹道的著名學者葛洪,著《抱樸子》一書,包括內養精神、煉氣、丹砂、服藥、符箓等道家傳統學術,外涉用世之學,包括政治、哲學原理,以及為人處世規范等,對后世影響很大。
唐代是道教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立國之初就封老子李耳為道教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并以道教為國教,位居佛教之上。儒釋道三家并稱的局面從此開端,一直延續到近代為止。道教在唐代正式建立它的宗綱,融匯陰陽、老莊、儒、墨、兵、農、法、雜等家學術,同時吸收了佛教密宗的修法,還以仗劍、誦咒語等法術驅神役鬼。晚唐時期的呂巖(呂純陽),吸收了佛家禪宗修養的長處,建立唐代以后丹道修煉的中心體系,使道教的學術思想廣為傳播。
到了南宋初,北方道士王重陽在陜西創立全真教,主張以道教丹道派教義為主,實行道、儒、釋三教合一。
元朝初,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被成吉思汗重用,封為“大宗師”,受命掌管天下道教,使道教發展到極盛時期。元朝以后,丹道派都歸宗于呂純陽的門下,奉呂純陽為祖師。
到了清代,道教逐漸衰弱,沒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