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8日 星期五 天氣晴
8月18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14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案例列舉: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龍多了靠,龍少了澇”——一個中學,7個副校長,結果沒人管
寢室關燈、打掃衛生、法不責眾,聚堆闖紅燈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出現“責任分散效應”時,行為主體受到六種心理因素影響:利他主義動機、社會惰化、從眾心理、道德因素、法不責眾心理和人際關系相互作用。
實驗來源: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對旁觀者的無動于衷、見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解釋和說明,他們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并利用對講機通話。他們要研究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所作出的選擇。事后的統計顯示:在一對一通話的那些組,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4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因此,兩位心理學家對沒有人見義勇為的現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并概括為“旁觀者效應”。
拓展應用:
1.對于“見死不救”等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
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當面臨群體作業時,組織者務必劃分清楚任務與責任。
領導者在將一項任務交給某個團隊去完成時,一定要指定負責人,這兒出了問題找誰,那兒出了問題找誰,最后直接跟負責人交涉就行了。團隊完不成任務的時候,想讓你的批評變得有力,就要讓你的批評變得具有針對性,責任一定要分到具體的某個人,否則就會出現這種責任分散的現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務多半不會被很好地執行。
3.謹記責任分散效應,當“群體無能”時,適宜地幫自己脫穎而出。
無領導小組討論——劃分任務
群體失聲時,遞上關鍵的臺階
今日電影推薦:《狗鎮》2003年戛納上映 豆瓣評分8.4
8月18日讀書心得:
《考生的悲哀》
批判諷刺的兩個方法:
(1)第一人稱敘事,使讀者對主人公產生同情,間接對對方產生憎惡(這一篇)
(2)化敵為己,通過視角轉換,先傷己,再傷人(我就是我想批判的那種人,這一篇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最新火起來的一個戰略:“實話體”
例子:最近兩天刷爆朋友圈的職業圖、前兩天的一篇文“我來簡書為了賺錢”、以及各種拋卻報復的真心話主題(坐在測謊椅上的狀態、自白)
《吃相》和《饞》
練細節描寫可以從練習“把一樣吃的把讀者寫餓了”開始
看起來容易,其實相當困難。
困難原因:作者有心理包袱,是追著讀者去寫,而不是立足于自身直觀體驗去寫。
正確方法:百分之七十的以“我”為主,多問自己“怎么個……”的問題。比如外酥里內,怎么個外酥里內,比如香飄十里,怎么個香飄十里。另外,多聽會講故事的人講故事。
舉例:郭德綱單口相聲(小炒肉、阿城棋王中的聚餐片段,平凡的世界里的蛋花湯)
“比如說過去,這兒是天橋,旁邊這兒有個地名叫山澗口 ,口兒這兒,山澗口早先是人市
早晨起來,這些個賣力氣人,拿著鐵鍬的,拿著扁擔的,跟這兒等活 。
比如說一會來人了,永定門火車站卸車 。要四個人,卸八個車皮 。一個人給兩塊錢 。有去的么,你你你你 。走,跟我走,拿了東西就跟著去 。
到這兒,十冬臘月的也脫一光膀子,卸這車,吭哧吭哧卸完了,比如說吧,下午一點半,卸完了。
一人拿著兩塊錢往回走
再有活都不去了
這兩塊錢夠活著了
攥著錢往回走,到天橋找一小澡堂子洗澡
小澡堂子,不老干凈,因為這些人每天都是煤啊,這些煤灰都下到池子里
據說過去那踩著能扎腳
伙計們拿著冷布一趟一趟的往外兜著煤
跟這兒搓著喊伙計
馬路對過,二葷鋪小飯館
來一毛錢的酒
一毛錢夠喝了,能給個四兩半斤兒的
要一個軟熘肉片要寬汁兒,來一碗白片兒要八兩,過去那稱跟現在不一樣 ,十六兩一斤 ,八兩半斤,半斤這一碗面
洗完了出了池子沏上一壺高碎,飯菜也來了,喝著酒就著肉片,里這黃瓜片跟木耳之類的,喝完了酒,端起碟子來,為什么要寬汁兒?啊,拌面吃
倒到里頭一和弄一吃,吃飽了這兒一喝茶,往鋪上一躺睡到兩點來鐘,出來,逛天橋
這兒看看給二分,這兒看看給五分,逛一大圈兒,天也就黑了,身上帶著貼餅子,拿出來找一豆汁兒攤兒
來兩碗豆汁兒,咸菜不要錢
餅剝開了往里面一泡,替里禿虜一吃,這頓飯算是飽了
給家里買了一棵白菜二斤面,一斤棒子面兒一斤白面,棒子面兒蒸窩頭,白面煮尜尜湯,都準備齊了,來到這個園子
當初這個地兒唱京劇
天橋馬連良梁益鳴在這個園子唱
走到門口,兩毛錢的票進來要聽一出戲
聽完了回家,把東西往那兒一扔,家里在那兒炒著白菜弄著熱湯面,自己該睡覺睡覺。早晨起來,由打家里出來,又奔山澗口
來半斤大餅來一碗油渣兒
過去燉的油渣兒啊,大碗的,湯隨便添
嫌他油不大,儈他邊上的湯
鏜鏜鏜這么一吃,吃飽喝足了又跑山澗口這兒等著活兒來。
《下棋》和《飲酒》
生動描寫情境的方法:重塑情境,將自己在腦海中重新代入進去,完全沉浸其中,千萬不要拔出來,把直觀感受到的元素如實交代到文檔上,最后再跳出情境,去粗取精,做一些措辭、整理的細節排布。
舉例:酒宴。
鄉村酒宴和城市酒宴。
所以看出:第一,要有生活,這個不難,大家都有,第二,最重要,要有體察,有感受力。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14天,今日小理論是:責任分散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做事情要具體分工到每個人,每個人做事情也要分清權重,一件一件有規律的分清主次任務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周總結:
關于創作欲望:不要背心理包袱,不要有完美主義情節,每一篇文都只能發揮出三到五成,但每一篇都是整個完美的一部分
關于轉述方式:做Open的轉述,不做閉合式的,箭頭向外(你,我們和有選擇的“我”)
本周清晨小音頻匯總:
1.沉沒成本效應——及時止損,當下決策莫回看
2.自由個性理論——分清主客,性格定義不設限
3.踢貓效應——情緒把控,看清鏈條破循環
4.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堅韌不拔,一切能做全做完
5.責任分散效應——拎清界限,關鍵時刻敢承擔
本周電影推薦匯總:
1.《暗戰》
2.《好好先生》
3.《天使愛美麗》
4.《地心引力》
5.《狗鎮》
額外:紀錄片《存在》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又名《和平戰士》
本周走來的師父:梁實秋
第一天:
《女人》——心口不一、決斷猶豫、忍耐力、能哭善笑、口舌、膽小與勇氣、聰明
《男人》——邋遢、金玉其外、懶惰、貪食、大男子主義、脆弱的尊嚴、小猥瑣
《孩子》——熊孩子的作鬧、父母的縱容、父母對幼兒的盲目樂觀、曬娃
《中年》——人到中年的內外在變化、中年人面對變化時的心態
《老年》——老年人的明顯特征、老年到來時人應抱持的心態
第二天:
《年齡》——老年人的心理優越感、自欺和恐慌、人對年齡問題的過度敏感(
《敬老》——人對老年人的無端崇敬、敬老的形式主義
《窮》——窮的概念在生命前期的衍生歷程、進入社會后的窮、窮與酸的關系
《怒》——怒的外形、害處、控制
《快樂》——快樂與名利地位的不成正相關、快樂的來源
第三天:
《寂寞》——對寂寞“情境”的描寫、打破寂寞因素的分析
《談友誼》——朋友的幾大要素、真朋友難得、交友的注意事項
《談話的藝術》——不要盲目霸占時間、提倡多做聽眾、交談的注意事項
《時間即生命》——珍惜時間的重要性、現身說法
《養成好習慣》——禮貌修養、珍惜時間、吃苦耐勞等方面的好習慣
第四天:
《旁若無人》——畸形的彷若無人的表現及心態、豪豬的故事
《幸災樂禍》——對幸災樂禍的重新解讀
《教育你的父母》——三層語義呈現
《罵人的藝術》——反語譏諷
《不亦快哉》——反語譏諷
第五天:
《考生的悲哀》——對考生狀態的傳神刻畫,諷刺的兩個寫作方法(推到極致與化敵為己)
《吃相》——細節描寫
《饞》——細節描寫
《下棋》——情境重現
《飲酒》——情境重現
下周師父: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生人,比梁實秋大五歲,號秋實 現代散文家、詩人。其散文頗有詩歌的意味,擅長以情馭筆,文字方面極其突出,色香味俱全,恰似精致糕點。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郁達夫
本周作品選自散文集《背影》——被譽為天下第一等至情文學
1932年開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一共在清華大學任教二十余年
葉圣陶評價: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會寫口語,朱先生應該是首先被提及的
其散文特征:樸素縝密,感情真摯,文筆秀麗,堪稱“白話美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