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介紹
1.1 產品定位
知乎的產品定位是分享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問答社區,憑借著高質量的內容和友好理性的氛圍收獲了高質量的用戶群體。通過幾年的發展,知乎從問答社區出發,將知識分享形式從問答拓展到專欄、Live、付費電子書等多種方式,產品內容愈加豐富,目前的知乎是一個集成了問答、寫作、直播、電子書等諸多模塊的知識分享平臺。
1.2 用戶及需求分析
知乎的用戶主要劃分為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兩大類型,分層如下:
-
知識生產者:
- 專業生產者:專業知識豐富的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
- 普通生產者:生活經歷豐富及對特定問題發表見解的用戶
-
知識消費者:
- 專業消費者:尋求問題高質量專業解答的用戶
- 普通消費者:想在知乎上獲取自己感興趣內容的用戶
1.3 產品結構
知乎iOS端整體產品結構如下:
其中,首頁、發現為內容生產、內容消費的入口,而通知、私信主要為內容反饋互動的入口,更多為擴展功能的入口,結構較為清晰合理
二、交互方式分析
知乎從主要功能可以分為:內容生產、內容消費、用戶反饋互動這三個大層面。下面主要從這三個核心功能中,選取一些我認為比較有趣的交互點,進行詳細分析:
2.1提問-相關問題推薦
2.1.1 交互定義
- 前置條件:
- 用戶進入問題填寫界面后,在提問輸入框中輸入問題后觸發
- 操作過程:
- 觸發后,輸入框下方出現相關問題推薦list(顯示問題、問題關注人數、問題回答數),沒有相關推薦則不顯示
- 隨著提問輸入框中內容的更新,問題推薦也會進行自動刷新
- 點擊問題跳轉到對應問題詳情頁;問題詳情頁點擊左上角返回可返回問題發布流程(輸入內容均保存)
- 相關問題list下滑時刷新
2.1.2 交互分析
- 場景:
此交互方式是給用戶在填寫問題時使用,根據用戶輸入問題進行相關問題推薦,讓用戶直接查看相關問題。 - 解決問題:對于平臺:避免重復提問,提高問題質量;對于用戶:減少用戶獲取知識成本,已有相關問題直接進行內容消費
- 優缺點:
- 優點:
- 根據用戶輸入內容即時匹配推薦問題
- 顯示問題回答數,幫助用戶判斷問題的回答情況
- 用戶點擊推薦問題進入問題詳情頁后,點擊返回可返回問題輸入界面,且內容和跳轉前一致
- 缺點:
- 匹配關鍵詞未標出(加粗),瀏覽效率低
- 刷新顯示加載小圓圈,不是實時刷新,操作不流暢
- 優點:
2.1.3 競品分析
差異點 | 知乎 | Quora | 分析 |
---|---|---|---|
推薦問題顯示內容 | 問題、問題關注人數、問題回答量 | 問題 | 知乎的推薦問題內容較為豐富,但問題關注人數較冗余,可去除;quora較為簡潔,瀏覽體驗更佳 |
關鍵詞標出 | 否 | 是 | quora匹配關鍵詞加粗,幫助用戶快速識別相關問題,瀏覽效率高;知乎瀏覽效率較低 |
刷新交互 | 輸入內容變化后,出現加載控件,推薦問題list上彈 | 輸入內容變化后實時更新推薦問題list | 知乎動效相較于quora,略冗余,quora式的實時加載操作更順暢 |
總結:簡而言之,quora的相關問題推薦交互體驗更好,更為簡潔明了,用戶對于推薦問題的瀏覽體驗更好;知乎的相關問題推薦信息更為豐富,但瀏覽體驗較差
2.2 回答-回答草稿
2.2.1 交互定義
- 前置條件:
- 用戶進入回答界面后,在回答輸入框中輸入內容后
- 操作過程:
- 在回答界面,用戶點擊取消后,系統自動保存當前內容及回答相關設置
- 用戶切換到其他app,再次打開知乎時,在頂欄顯示“草稿保存成功”
- 反饋:
- 在對應的問題詳情頁,添加回答按鈕后面文案變為“添加回答(草稿)”
- 在回答問題頁(點擊“首頁-回答”進入),問題list中對應問題的回答按鈕文案變為“繼續回答”;點擊草稿出現草稿list,顯示之前回答的問題、回答草稿、回答時間,右滑可刪除,點擊進入回答編輯頁
- 在更多-我的創作,右側草稿數會+1;點擊進入“我的創作后”,顯示草稿箱(草稿數);點擊進入草稿箱,在回答草稿下顯示之前回答的問題、回答草稿,有滑可刪除
2.2.2 交互分析
場景:
此交互方式是給用戶在填寫回答時使用,當用戶未編輯完回答時,支持臨時保存,在問題詳情頁、我的回答、草稿箱等入口讓用戶找到之前回答草稿,繼續進行回答。解決問題:
用戶誤觸取消按鈕時,可避免回答內容丟失
用戶填寫較長的回答時,不用一次回答完,可分次更新后發布
-
優缺點:
- 優點:
- 在點擊取消后,系統在后臺自動保存,不用用戶進行任何額外操作
- 在問題回答的主要入口(問題詳情頁、回答問題list頁、草稿箱等)均有草稿提示,尤其是問題詳情頁-回答按鈕處,利用文案十分巧妙提示用戶此問題有回答草稿,可激勵用戶進行再次回答
-
缺點:
- 用戶點擊取消后,沒有給用戶反饋,即提示用戶已保存草稿
2.2.3 競品分析
差異點 | 知乎 | Quora | 分析 |
---|---|---|---|
取消后 | 直接返回上級界面,無任何提示 | 彈出底部選擇框,選項為:清楚草稿、保存草稿、繼續編輯,點擊保存內容后,保存草稿 | 知乎的保存草稿操作成本更低,但是未給用戶任何保存提示,導致用戶不知道已經保存草稿;quora的針對草稿給用戶提供的功能更多,但同時增加了用戶的操作成本,導致保存草稿流程不夠流暢 |
查看草稿(問題詳情頁) | 在問題詳情頁,添加回答按鈕文案變為(添加回答(草稿)) | 在問題詳情頁,添加回答按鈕文案變為編輯草稿,且問題和回答間增加引導文案“你已保存回答草稿,點擊‘編輯草稿’繼續回答” | 兩者均在問題詳情頁的回答入口給出草稿提示,知乎提示更簡潔、巧妙,quora對于草稿的引導更強 |
草稿箱操作 | 右滑顯示刪除按鈕,點擊刪除后直接刪除;點擊問題list直接進入草稿編輯頁 | 問題、答案下方有編輯草稿、清楚草稿按鈕,點擊編輯草稿進入草稿編輯頁;點擊清楚草稿出現確認彈窗,確認后刪除草稿;點擊問題list進入問題對應頁面 | 知乎草稿箱交互更為簡潔,quora草稿箱操作稍顯復雜 |
總結:知乎的回答草稿交互體驗更順暢,但是在某些點上過于簡潔,對于用戶的提示不夠;Quora的忽地啊草稿交互某些功能稍顯冗余,可適當精簡
2.3 搜索-去提問
2.3.1 交互定義
- 前置條件:
- 用戶進入搜索頁,輸入內容后,當頁面下滑至第四屏時出現
- 操作過程:
- 觸發后,搜索結果底部上彈一行,常駐底部;顯示文案“沒找到想要的內容”和按鈕:去提問;
- 點擊去提問,進入提問發布頁,且搜索框輸入內容復制到提問輸入框中
2.3.2 交互分析
- 場景:
此交互方式是給用戶在搜索問題時使用,當用戶找不到自己想找的問題時,引導用戶去提問 - 解決問題:縮短用戶操作路徑:當用戶找不到自己想找的問題時,無需返回首頁,再點提問,再輸入想找的問題
- 優缺點:
-
優點:
- 觸發時機設置十分恰當:用戶在看搜索list看到第四屏時,才出現此功能欄,在用戶找不到自己想找的問題時才出現引導,十分合理
- 點擊去提問后,搜索框內容直接復制到問題輸入框,這個設計比避免了重復操作
-
缺點:
- 無明顯缺點,有個小疑問:用戶進入第四屏時才觸發是否有點太遲,可以考慮進入第二、三屏時即觸發
-
2.3.3 競品分析
差異點 | 知乎 | quora | 分析 |
---|---|---|---|
觸發時機 | 搜索list進入第四屏時出現 | quora搜索分兩步,第一步:搜索簡單結果頁,第二步:搜索詳細結果頁;搜索簡單結果頁中,下方常駐“去提問” | 知乎觸發時機更恰當,在第四屏時出現;quora的觸發時機較為奇怪,在簡單結果頁中常駐,影響瀏覽搜索結果 |
總結:知乎的搜索-去提問,觸發時機較為合適
2.4 回答-瀏覽
2.4.1 交互定義
- 前置條件:
- 用戶點擊回答
- 操作過程:
- 向下滑動時,執行以下交互:
- 搜索框消失,問題吸頂,壓縮成單行顯示,顯示回答數量,點擊后進入問題詳情頁;
- 回答用戶欄消失
- 回答操作欄消失
- 上滑、點擊、滑動到底部時,回答用戶欄、回答操作欄出現
- 右滑時,切換下一個回答
2.4.2 交互分析
- 場景:
此交互方式是用戶在瀏覽回答時使用,當用戶向下瀏覽回答內容時,隱去相關互動操作 - 解決問題:讓用戶更專注的瀏覽內容,避免互動操作影響瀏覽體驗
- 優缺點:
-
優點:
- 搜索欄隱去,問題壓縮成單行顯示,壓縮非回答內容空間,減少瀏覽時功能對于瀏覽體驗的影響
- 用戶操作欄、回答操作欄出現、隱去的交互較為合理,在用戶瀏覽時隱去(下滑),在用戶不瀏覽時、瀏覽結束后出現(上滑、點擊、下滑到底部后)
-
缺點:
- 下滑問題壓縮后,顯示回答數,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建議取消顯示回答數,問題顯示兩行
右滑下滑至底部,再繼續下滑時,也應當支持切換到下一個回答,這樣操作更順暢
-
2.4.3 競品分析
差異點 | 知乎 | quora | 分析 |
---|---|---|---|
搜索欄 | 回答詳情頁默認顯示搜索欄,下滑時隱藏 | 不顯示搜索欄 | 回答詳情頁其實沒有必要顯示搜索欄,知乎的設計稍顯冗余 |
問題 | 默認顯示全部,下滑時壓縮成單行顯示 | 問題固定顯示在回答上方 | 知乎設計更好,用戶在瀏覽內容時可以知道當前回答對應的問題,并且在對回答不感興趣時直接切換到問題 |
用戶操作欄、回答操作欄 | 下滑時隱藏,上滑、點擊、滑動到底部出現 | 沒有用戶操作欄,回答操作欄吸底在回答內容下方 | 回答詳情頁其實沒有必要顯示搜索欄,知乎的設計稍顯冗余,quora的設計更簡潔 |
切換回答 | 右滑切換至下一個問題;點擊問題查看該問題下的所有回答 | 無法直接切換至所有回答,feeds流中查看的回答,底部有查看該問題所有回答入口 | 兩者的回答結構不同,知乎的結構是問題詳情頁-回答詳情頁,quora沒有回答詳情頁,在底部有查看所有回答入口。所以切換回答的交互兩者沒有優劣,知乎的切換回答的操作更為順暢 |
2.5 回答評論
2.5.1 交互定義
- 前置條件:有以下入口
- 回答詳情頁:點擊評論
- 問題詳情頁:點擊評論
- feeds流:點擊評論
- 操作流程:
- 進入評論后,默認時間正序排列評論,點擊可切換至時間倒序排列;每條評論并列顯示;有精選評論和普通評論
- 評論詳情:
- 默認顯示用戶頭像+評論用戶+被評論用戶,若是提問者則在用戶名后加“(提問者)”,若是回答者則在用戶名后顯示(作者)
- 點擊評論,彈出操作選框:舉報、踩評論、復制、分享到知乎首頁
- 點擊贊,小拇指贊數更新;點擊回復,彈出評論輸入框,顯示回復對象、取消回復,分享到知乎首頁勾選項;點擊查看回復,進入評論詳情頁
- 評論輸入框:
- 調起輸入框后顯示同時分享到知乎首頁,發布
- 輸入評論后,點擊發布;發布成功后,底部上滑出發布成功提示,點擊查看發布后,跳轉到剛發布的評論詳情;幾S后發布成功提示欄消失
2.5.2 交互分析
- 場景:
此交互方式是用戶在評論時,對回答進行用戶間的交流 - 解決問題:讓用戶獲得較好的查看評論、評論互動、生產評論
- 優缺點:
-
優點:
- 顯示精選評論,熱門評論置頂,可激勵用戶進一步生產評論
- 所有評論并列顯示,用“評論者>被評論者”區分一次評論、二次評論,平衡了瀏覽效率和瀏覽體驗
- 發布成功后,有發布提示,且點擊查看評論可迅速定位到自己的評論
-
缺點:
- 發布評論成功后,沒有查看自己評論的快速入口,無法快速定位自己的評論
-
2.5.3 競品分析
差異點 | 知乎 | quora | 分析 |
---|---|---|---|
評論顯示策略 | 一次評論、二次評論并且顯示,用“評論者>被評論者”區分 | 評論采用蓋樓形式,默認顯示一次評論及其下的1條二次評論,點擊后展開一次評論下的所有二次評論 | 知乎并列顯示模式瀏覽效率更高,下滑即可查看所有評論,但是評論、被評論者關系不清晰;qoura的蓋樓模式評論者、被評論者關系清晰,但是瀏覽效率低,操作路徑長 |
評論交互 | 贊、回復、查看回復、對話,點擊顯示操作框:舉報、踩評論、復制、分享到知乎首頁 | 回復、贊、踩、更多(復制鏈接到評論、舉報) | quora的交互更為直觀清晰,知乎的點擊回復進行更多操作較為隱晦 |
總結:知乎的評論瀏覽效率更高,但是評論操作不是很清晰;quora的評論瀏覽邏輯更清晰,但需要更多的操作
三、總結與思考
第二部分分別從內容生產、內容消費、內容反饋互動中挑選5個小交互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從中可以看出,知乎針對以上核心功能的一些小交互點頗具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