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蔣勛的《孤獨六講》,和看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總能帶著我看到一片更開闊寧靜的原野。它們像故鄉的青山稻田一般清新明凈,滌蕩心靈。那些沉積在我記憶深處的傳統意識逐漸在瓦解,它們如同蛇,在一定的時期里開始脫落。【蔣勛的《孤獨六講》帶著我追尋著過往的蹤跡,然后奔向一個比昨天更寧靜的世界。】
一、情欲孤獨
透過蔣勛的情欲孤獨,我發現無論學歷的高低,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人們,他們的觀念深受2500年歷史的儒家思想文化影響著。蔣勛曾問母親,“敦倫”這個詞的意思。母親覺得羞于啟齒,說了句:小孩子問那多做什么。這個場景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還有曾經閱讀的一些文章。
(1)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切是講生理課,介紹人體的生理發育。但生物老師沒有講,只是告訴大家說,這節課大家自習吧。那時候對于書本上寫的知識,大家都是沖滿好奇卻又害羞的。我記得初次來潮時的那種心情,忐忑不安,羞于找母親要一片衛生棉。直至母親洗衣服的時候才發現。但她沒有告訴我這種生理變化的原因,以及要注意什么,但露出一種隱秘的微笑。
(2)有一次,我在一本雜志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半夜你與老公在做愛,突然發現小孩在旁邊醒來看著,你會怎么解釋?(額,這個問題我想有家庭小孩的人可能都有遇見過吧。)
在傳統的思維里,性是不潔的,不值得討論,不值得研究。因此,當我們提起它的時候,人們會以異樣的眼光看著你,那眼神里充滿質疑,仿佛就在那一瞥之間你變成了一個猥瑣之人。
所以我們壓抑著自己對身體的變化的好奇,所以在大學校園里,夜深人靜有一群燥動不安的心一起關上燈蓋上被子看A片,所以一大批一大批未成年少女頻頻出現到醫院做人流,甚至報紙上經常報道女廁所里的遺嬰……
我想,如果我以后有小孩,我會盡力去沖破這些傳統觀念的牽拌。告訴我的孩子關于發育、關于性、關于成長的這些事兒。
二、倫理孤獨
浮現在腦袋瓜里是這些字眼: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有時候這些流傳千年的道理和規矩像一些無形的枷鎖把一個人活活禁錮。尤其是對女性來說,現在不免還有些人娶妻就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尤其是在一些農村,甚至為了生一個男娃,不惜讓女性一次次墮胎。雖然歷史的年輪已經邁進了21世紀,但難免有些人,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女性,因為受教育的程度低。在她們的意識里,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天經地義,甚至會因為生女娃而自卑。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年在龍崗,我同桌給以前的朋友打電話,碰巧她朋友在醫院剛生完小孩,她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唉,生了,是個女娃,還有生第2胎。我當時聽完內心很不是滋味。在我成長的鄉下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尤其是,當一個男人在外找了女人,左鄰右舍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要是女人出軌,鄰里鄰外,眼不得用唾沫淹死她,而且這事就會被傳得沸沸揚揚,幾乎等于身敗名裂。
敲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武志紅《家為何傷人》提到的愚孝。自小,我們都被教育說要當個孝子,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大人們也只是口口聲聲的宣傳著,卻沒有多加解釋與說明。所以,當我在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嗜賭成性,天天花光女兒在外辛苦打工的錢,女兒因此奔波勞累,卻不敢違抗母命,每月按時給錢。在我們的觀念里,母親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得贍養母親,得無條件對她好。
這個案例,讓我深深的思考著,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如果是你,你又會怎么做?
三、暴力孤獨
在我們上中學的那段時間,正好是處于叛逆時期。我記得學校一下子出現了很多小混混,男的女的都有,他們揮著一根棍子,看誰不爽就揮起一根棍子使勁的敲對方的桌子。我記得有一次(做了件壞事),我的筆不見了,我懷疑是前桌的男生偷走了。然后我找到一個混混女,讓她幫我把筆要回來,然后那女生聲色俱厲揮到棍子向那男生施壓。結果筆是要回來了,但那男生哭得很委屈。暴力孤獨產生于一種個人的英雄主義,個人希望被崇拜。以及個人內心的自卑感。我想起中學的那個女生,她成績不好,每次考試都要抄別人的答案。老師很不喜歡她,但因為她爸爸特別有錢捐款給學校,所以就沒說什么,由她飛揚跋扈。因為她揮著棍子的時候,別人害怕她,她因此得到滿足感。因為在成績方面,她是被唾棄的,但在當混混的日子里,她得到了彌補,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還想起以前上中學,老師們就開始把班級分成快班和慢班,所謂的快班和慢班的區別就是按成績的好壞來辨別的。慢班的同學一般無所事事,偶爾拿著棍子打打殺殺,老師也不怎么管他們,覺得再怎么教可能也上不了什么好學校。然后慢班的童鞋每次見到快班的童鞋都是一種仰視的狀態。令人覺得不安的是初一同班的一個男生,因為成績不好他被分配到了慢班,然后天天睡覺,下課后就是打打殺殺,后來等我出來工作后再次聽童鞋提起他,說他在一次醉酒與人斗毆被人捅死后,我的內心久久未能平靜……
在中學的那段時光里,我們被告誡得最多的是,遠離那些混混,遇見混混要繞道走。世界被辟成了2半,好學生和混混。
通過蔣勛的暴力孤獨,我明白每一個混混心中的孤獨,每一個混混都渴望被重視,而不是被唾棄。他們在不走尋常路的時光里,雖然是一個混混,但并不能以好壞來定義他們。
4.思維孤獨
我認同蔣勛說的那個觀念,如果不思維的社會是不會進步的。我記得過去有一段時間我討厭自己的盲從、人云亦云、應聲附和。我很討厭那樣的自己,但又不能自已。我不明白原因。直至有一次在管理會議上,與老大溝通,問他,為何自己每次與別人溝通都會被對方駁倒。老大給了答復是,思考少了。簡略的幾個字,一下子點醒了懵懂的我。我開始去剖析自己。為什么每次別人一說完,我就不加思索的答應,那是因為我擔心沒有與權威者站在同一邊,被孤立。然后我分析了被孤立的后果。發現其實影響也不大。開始去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開始去思考對方的觀點,開始去理順自己的思維,開始真正的提出自己深思熟慮的觀點。漸漸不被駁倒,更重要的是不為說服對方而去討論,而是為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而討論。如此漸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我想起了幾個與思考相關的句子:
我思故我在
不經過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
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而我自己有限的經歷告訴我,思考才會讓人有可能通往一條康莊大道。
5.孤獨快樂
你敢在你的朋友圈發一條“我很孤獨”這樣的話嗎?前些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思索著這個問題,我發現我竟然沒有勇氣發出這4個字,因為我的觀念告訴我,發這句話,表示自己懦弱無助,是需要求安慰的意思。而當我聽完蔣勛的【孤獨快樂】中說到的那位大學教授,她不愿意與兒女住在一起,不喜歡含飴弄孫的生活,而是喜歡在養老院里讀書,翻譯。我想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吧,在一般人的眼里,老年人含飴弄孫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啊,一個人呆在養老院里是多么的孤獨,無依無靠無親人照料。但在這個大學教授眼里,忙活了大半生,為兒女操勞,從沒有過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現在選擇一個人獨處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她看來,這種孤獨是一種享受。
歌詞里說,孤獨是可恥的。
詩里還有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何以見得呢,孤獨也是很美的一件事情。我喜歡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閱讀,一個人碼字。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很私人的一些東西。我喜歡一個人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是因為沒有人認識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亂逛,我不用在意陌生人的眼光。也不用在意沒人替我拍照,然后再曬朋友圈標識著自己去哪里旅行了。我享受也喜歡這樣的孤獨,它讓我遇見內在的自己。
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完整性,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立性。儒家的傳統文化起源于農耕文明,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任何觀念,要有自己的辯證思維,不盲從,不跟風,如此你才能活出一個更豐滿更獨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