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
孩子的媽媽被診斷患有癌癥。
他們的女兒艾莎16歲。媽媽要開始治療,而爸爸也要忙著照顧媽媽和艾莎的妹妹,還要兼顧媽媽在這期間不得不轉手的一些其他事務。“但請別告訴艾莎,”他們說,“我們不想讓她擔心?!?/p>
艾莎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讀著父母的臉,而她對這兩塊領土再熟悉不過了。如果有什么不對勁的,她怎么可能沒注意到呢?如果艾莎覺得肯定出事了,但她的父母發誓一切都好,那她會怎么想呢?難道是父母要離婚了嗎?還是父母對她感到很失望?這就難說了。
最終,艾莎的父母還是與她分享了母親生病這件事。而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治療過程,這減少了艾莎的迷茫與疑慮,也讓艾莎覺得該做點什么。她幫著父母做了一些家務,還在父母顧不過來的時候,幫著送妹妹去足球場。
雖然已經處于緩解期,但癌癥依舊可怕,而且它將永遠是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他們永遠無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與坦誠幫助了他們,這讓他們不至于身處兩種事實的糾葛之中——一個是父母知道的,另一個是孩子所認為的,這樣一來,家庭才能夠同步運轉。
二、大腦的原理
1、前額皮質領航員(執行控制系統)
執行控制系統主要受前額皮質影響,這部分腦組織與組織規劃、控制沖動和判斷決策等一系列認知功能相關。當我們平靜、放松、有控制感,總之就是處于正常的心智狀態的時候,我們的前額皮質正在監測和調控著大部分大腦。
前額皮層叫“住在大腦里的金發姑娘”,因為它需要兩種化學物質“恰到好處”地組合才能高效運轉,這兩種物質就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在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前額皮質里會充滿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會導致系統“掉線”,難以發揮功用。
掉線后果:
系統掉線,大腦顯然就不能高效地學習與思考。
前額皮質“掉線”,你就更有可能沖動行事,也更有可能做出愚蠢的決定。
2、杏仁核(壓力反應系統)
杏仁核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傾向于回歸習性與本能,這時,我們的動物性會讓我們做好準備去戰斗、逃跑,甚至直接“嚇呆了”——就像被遠光燈嚇到的鹿一樣。
在高壓力情境下,杏仁核就成為心智的負責人。一旦杏仁核當家做主,我們的行為就傾向于變得更有防御性、更被動、更呆板,但有時候會變得更有侵略性
3、海馬體(記憶系統)
海馬體是創造與儲存記憶的地方。
如果壓力持續存在,腎上腺就會進一步分泌皮質醇,皮質醇就像是身體為了長期作戰而引入的援軍,它的濃度在人體內慢慢上升,以幫助身體應對壓力。人類身上的高濃度皮質醇會一次保留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這就很容易導致問題,長期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會弱化海馬體里的細胞,并最終殺死它們,而這就是為什么在急性壓力下,學生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海馬體同時還扮演著另一個重要角色。它有助于終止我們身上的壓力反應。它會跟我們說:“嘿,記得上次你遲到那回嗎?當時你嚇得夠嗆,但其實根本沒什么大不了的嘛!淡定!”對于PTSD患者來說,一旦處于一種與過往的創傷經歷類似的場景中,海馬體無法把舊的創傷場景與當下的真實情況隔離開來,這就會導致他們陷入劇烈的恐慌之中。
4、啦啦隊長(動機系統)
動機系統是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負責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會引發“心流”體驗
5、默認模式網絡佛陀(靜息狀態系統)
我們在和自己的思緒靜靜獨處時,大腦中存在一個復雜而高度整合的網絡,只有當我們“什么都不做”的時候才會被激活,這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這個網絡消耗了大腦所用能量的60%~80%。
不管是做做白日夢,還是身處某種冥想之中,甚至是在睡覺前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里,默認模式網絡都會被激活。這是一個用于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系統,只要我們不關注某項具體的任務,大腦的這個區域就會非常活躍。其實,這就是我們“離線”的那一部分,健康的默認模式網絡對于人類大腦來說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并將信息存儲在能永久保留的位置。
對于年輕人而言,它還與培養強烈的認同感與充足的同理心有關系,年輕人非常缺乏激活自己的默認模式網絡的機會,因此,他們能夠進行自我反思的機會非常有限。
三、分析:孩子為什么會行為過激,學習差
在經過長時間的壓力后,成熟的大腦會在10天內反彈到正常水平,而處于青春期的大腦則需要3周左右的時間。青少年對壓力的耐受性其實也比成年人低,他們更容易患上與壓力相關的疾病,比如感冒、頭痛和消化不良。
長期壓力,導致領航員前額皮質掉線,杏仁核接管,所以經常發生動物本能地過激反應,無法控制自己。
產期壓力讓孩子產生過量皮質醇,弱化海馬體記憶細胞,并最終殺死它們,因此孩子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海馬體的損傷進一步降低了孩子對待壓力的能力,面對壓力無法調動記憶去弱化傷害。
在壓力的影響下,負責記憶、推理、注意、判斷和情緒控制的腦區會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損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腦區會逐漸縮小,而大腦中負責偵測威脅的部分則會越變越大。最終,過載的壓力系統會大大提升孩子患焦慮癥、抑郁癥和其他種種身心疾病的風險。
四、建議措施
1、減少對孩子的壓力
壓力在家庭中可以傳染。在身患焦慮癥的孩子中,有高達50%的人本身就有著焦慮的雙親。
壓力能傳染,就像一種情緒的病毒。雖然聽起來有點怪,但有大量科研證據證明了這種現象的存在,科學家稱之為“壓力感染”。就像感冒或瘟疫一樣,壓力在某個特定人群之中傳播,影響和感染其交互網絡中的每個人。并且二手壓力對你的影響,可能比你自身產生的壓力還要持續得更久。
首先,杏仁核感覺到了威脅,并在其他人身上發現了焦慮、恐懼、憤怒和沮喪。如果周圍有人壓力太大,它甚至能從這個人的汗水中感知到恐懼和焦慮。其次,前額皮質,也就是“領航員”,包含著大量的所謂鏡像神經元。顧名思義,鏡像神經元似乎能夠模仿一個人所看到的事物,因此對于像共情這樣的情緒功能來說,它們尤為重要。
這些鏡像神經元,能讓孩子通過觀察來學習,但它們也讓孩子復制了來自父母的焦慮。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向孩子隱瞞你的焦慮,那你可是自欺欺人。
2、要和孩子坦誠布公
如果孩子感受到壓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釋功能會進一步變得混亂。孩子是偉大的觀察者,同時也是糟糕的翻譯官。
當我們明明心里有事,卻要跟孩子換個說法的時候,就應該小心翼翼起來。在孩子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告訴孩子太多,并讓他們承擔過重的情緒包袱,這誠然不可取,但無論你是否要跟孩子和盤托出,都要關照到孩子感知情緒的能力,以及處理他自己的恐懼、猶豫和疑慮的能力。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釋,人們往往會編個自己的故事出來,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實更令人擔憂。
面對壓力,孩子并沒有一個完全成熟的“領航員”告訴他:“沒什么大不了的!顛簸終將過去,現在讓我們調整一下飛行高度?!鼻∏∠喾?,他會驚慌失措。此時,他的杏仁核接管了大腦。在意識到之前,他自己會感到壓力巨大、脾氣暴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得太多,那他的杏仁核就會變得更大,甚至反應更靈敏。那就是“如果壓力持續的時間太長,杏仁核就會變得越來越‘歇斯底里’”。
3、在家中給孩子平靜
平靜亦會“傳染”。如果你家是一個平靜的空間,沒有過度的爭執、焦慮和壓力,它就成了能讓你家孩子休憩療愈的地方。一旦他們明白,每天結束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恢復元氣,他們就有能力回歸現實世界,更好地去應對充滿挑戰的社會變遷、學業壓力,以及試訓試鏡這類典型的挑戰。
4、處理好父母自己的壓力
要真正成為一個“非焦慮臨在”式的家長,而不僅僅是裝裝樣子,那你必須先處理好你自己的壓力。沒錯,你和你的孩子一樣,都需要對焦慮施加足夠的控制。兒童和青少年表示他們最想要的(甚至超過了花更多時間與父母共處)就是讓父母更快樂、壓力更小。
“孩子不開心,家長肯定不開心”。這話對孩子同樣成立,即使他們沒有被吼、被罵、被嘮叨、被忽視,他們也照樣能感受到父母的壓力和不快。我們擔心著孩子,孩子也擔心著我們。
5、保持好睡眠,試著做冥想
把節奏放慢點,鍛煉身體,保證睡眠時間。同時你也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要不要學著做冥想。
有一位跟家人一起練習過超驗冥想的少年,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冥想可以讓心緒平靜,也能讓媽媽平靜?!弊詮乃麐寢岄_始經常冥想,他就成為一個更能在家里保持不再焦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