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之前的文章說過,懲罰雖然短期有效,但長期卻是有害無益的,那當(dāng)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堅定且和善的態(tài)度去對待孩子。“積極的暫停”就是孩子在犯錯時,我們可以去運用的一個小工具。
1、什么是“積極的暫停”
如果你的配偶或同事把你逼得走投無路,并且說:“我不喜歡你剛才的所作所為。你去‘暫停’一下,想想你都做了些什么。”這時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想?你會怎么做?你是會感激人家的幫助,還是會憤憤不平?你想的會是“哎呀,這真是太有幫助、太鼓舞人了”,還是“這太侮辱人了。你以為你是誰啊?”你會覺得因為這個人是在幫助你,因而決定把你所有的問題都告訴這個人,還是會與這個人拉開情感距離,甚至去另找一個伴侶?
既然這種做法對大人來說既是不尊重的也是不奏效的,為什么我們卻認為這對孩子就會有效呢?成年人做了很多無效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經(jīng)過真正的認真思考。他們沒有考慮長期效果。他們沒有考慮孩子會有什么感受,孩子是怎么想的,以及孩子會對自己、別人以及將來該怎么辦做出何種決定。他們也沒有考慮自己說的是什么話。
我問家長和老師們,為什么說“你想想你做了些什么”這話很愚蠢。其愚蠢之處在于,這句話假設(shè)大人能控制孩子們的想法。他們控制不了。那些被送去“暫停”的孩子不大可能在那里想他們做了些什么。他們更可能想的是你做了些什么,以及你對他們多么不尊重、不公平。有些孩子可能會滿腔憤怒和怨恨,想的是要怎樣才能扯平,或者下次怎樣才能不再被你抓到。最讓人痛心的是那些因此而把自己想成是“壞蛋”或“不夠好”的孩子。
積極的“暫停”則完全不同。它是要幫助孩子感覺更好(這樣他們才能接通理性大腦),而不是讓他們“感覺更糟”(這是一種錯誤的激勵),不是讓他們?yōu)樽约旱腻e誤“付出代價”。在每個人都能足夠冷靜到接通理性大腦之前,專注于解決問題就不會有效。
2、怎樣開始“積極的暫停”
在讓孩子和我們一起來布置“積極的暫停”區(qū)時,要遵循以下四項指導(dǎo)原則:
1.花時間訓(xùn)練。在使用“積極的暫停”之前,要和孩子談?wù)勊暮锰帯R獙ⅰ袄潇o期”的價值,以及在解決沖突之前要等待每個人的感覺都好起來的重要性告訴孩子。
教孩子使用“積極的暫停”或者“重新振作起來的時間”的一個好辦法,就是你要把它用于你自己。家長可以把一本自己最喜歡的幽默書放在衛(wèi)生間的抽屜里,需要時就到衛(wèi)生間里待幾分鐘,以便重新振作起來。在一個教室里,“再振作”區(qū)是一個裝飾成熱帶海島的教室一角(被稱為“夏威夷”)。孩子們可以先去“夏威夷”待幾分鐘重新振作起來。
2.讓孩子們自己布置他們的“暫停”區(qū)——這是一個有助于他們心情好轉(zhuǎn)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讓孩子們布置(或至少參與布置)他們自己的“積極的暫停”區(qū),對于孩子們來說很重要。如果孩子太小,還不能幫著做計劃或做選擇,那他們就還不到使用“暫停”的年齡。要向孩子解釋,“積極的暫停”的目的不是要懲罰,或是給他們造成痛苦。要和孩子們一起做頭腦風(fēng)暴,提出一些在“積極的暫停”時能幫助孩子們心情好轉(zhuǎn)的活動,比如讀書、玩兒玩具、休息或聽音樂。
很多父母和老師反對在孩子“暫停”時允許他們做些愉快的事情。他們相信,允許孩子玩兒玩具、讀書、休息或聽音樂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獎勵。這些人深陷于陳舊的觀念之中,堅信孩子要遭到懲罰(感覺更糟)才能做得更好,卻理解不了當(dāng)孩子們感覺更好時會做得更好這一事實。
因為“暫停”這個詞已經(jīng)擔(dān)了一個懲罰意味的惡名,所以讓你的孩子或?qū)W生給它換個名字是個好主意。一位幼兒園的老師和她的學(xué)生們布置了一個名為“太空”的地方。他們在教室的一個角落里掛了一張黑色的網(wǎng),并且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一些星星。這個角落里放著兩個豆子袋,因為有時侯孩子需要帶上一位“暫停”伙伴(或太空伙伴)一起進去,還放著一些書、填充動物玩具以及聽音樂用的耳機。另一所幼兒園的老師用一些舊的軟布填在幾件舊衣服里做了一個“暫停”時用的“奶奶”。老師在需要時會問孩子:“你覺得到‘奶奶’的腿上坐一會兒會不會好些?”
注意“會不會好些?”這種問法。給孩子兩種選擇是對孩子的極大尊重。“你覺得現(xiàn)在怎樣才能對你最有幫助?是去‘冷靜角’,還是把問題放到班會(或家庭會議)的議程上?”
3.事先和孩子們(或?qū)W生們)商量好一個計劃。要向孩子們解釋,你們中的一方或雙方也許會發(fā)現(xiàn),在試圖解決一個問題之前,做一個“暫停”,直到自己的感覺好起來,是很有幫助的。父母和老師們經(jīng)常承認,更需要“暫停”的是自己,哪怕僅僅是幾次深呼吸。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可以“選擇”積極的暫停,如果他們認為這有幫助的話。
當(dāng)一個孩子行為不當(dāng)時,有些父母會說:“你覺得去你的‘快樂角’會不會好些?”如果孩子因為過于生氣而說“不”,父母可以說:“你愿意我陪你去嗎?”為什么不呢。也許你像孩子一樣需要一些“暫停”。記住,你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感覺好起來,這樣孩子才能做得更好。如果孩子還是說 “不”,你可以說:“好吧,我想我要去。”這樣,你就會給孩子做出示范,表明“暫停”并不是什么壞事。
4.最后,要教給孩子,當(dāng)他們的感覺好起來之后,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那些反對允許孩子在“暫停”時做些愉快事情的大人,往往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條指導(dǎo)原則。
沒有必要每一次都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時候,“積極的暫停”已經(jīng)足以中斷有問題的行為。僅僅是感覺好起來就足以讓孩子轉(zhuǎn)向更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了。當(dāng)看上去確實適合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時,用啟發(fā)性問題幫助孩子探討自己的選擇造成的后果,并利用自己學(xué)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是很有幫助的。有時候,孩子們可能想通過把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來得到更多的幫助以找到解決方案。
3、小結(jié)
如果不加注意,“積極的暫停”很容易被家長變成懲罰。我自己在開始運用的時候也出現(xiàn)過誤區(qū)。因為家里的小孩不聽話,我想讓他“積極的暫停”,雖然我的態(tài)度是和善而堅定,但因為我們并沒有一起設(shè)定并布置“暫停區(qū)”,事先也沒有商量過相關(guān)的事項,結(jié)果孩子并沒有心情好起來,而是大哭大鬧。
如果孩子在你讓他積極暫停的時候跑了出來怎么辦?是不是要繼續(xù)送回“暫停區(qū)”呢?實際上只要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了改變,就沒有必要再送孩子回“暫停區(qū)了”
要時刻記住積極暫停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變行為,而不是用權(quán)力讓孩子吃苦頭,如果當(dāng)時孩子自己選擇去他的“特別的地方”——一個他幫著布置的地方——直到他心情好起來,就會更有效。
大多數(shù)父母和老師不知道有其他有效的方式可以代替懲罰。當(dāng)他們知道了等一段時間冷靜下來并不是要“放過那個孩子”,并且也不是“嬌縱”時,對他們大有幫助。既和善又堅定的正面管教方法只有在大人理解了人類行為和各種管教方式的長期效果之后,才會有意義。
“積極的暫停”是一個讓雙方心情都能夠好起來,能夠去專注于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下次我會繼續(xù)介紹怎樣去和孩子一起專注于問題解決方案的方法——“啟發(fā)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