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主要因素?性格有遺傳性嗎?
省略知識搬運工式的名人名言,直接亮明觀點:性格有遺傳性,而且以遺傳為主。
為什么?因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固定模式,是由大腦組織結構特征所客觀決定的,和由外在環境信號反復頻繁地刺激大腦神經而習慣形成的心理活動的固定模式。
這就是說,性格的形成,由生理基礎因素和生活習慣因素兩個方面所決定。
其中生理基礎因素指物質方面,包括腦組織的結構特征、遺傳特質。相應的,如果對腦組織的結構產生影響(例如物理損傷、化學危害等),大腦的生理基礎就發生了改變,性格自然就發生相應的改變。
生活習慣因素指物質運動方面,包括后天的生活習慣、環境影響等反復頻繁地刺激大腦,使大腦神經回路、生化反應方式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從而影響性格的最終形成。其中,生活習慣的形成,個人起主導作用;環境因素的影響,個人處于被動局面。但都屬于反復頻繁地刺激大腦,使大腦形成比較固定的反應模式,形成習慣,影響性格。
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性格的形成過程中,生理基礎因素和生活習慣因素兩個方面,誰主誰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判斷,會導致對性格的認識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筆者認為,在性格的形成中,生理基礎因素為主,生活習慣因素為輔,生理基礎因素在性格的構成中占住絕對的主導地位,二者至少“六四開”,正常情況是“八二開”。
例如,重大精神挫傷、物理外傷、藥物刺激等都會影響大腦組織結構,必然危及腦組織健康,瞬間改變人的性格。筆者就曾親眼目睹過這種情況,我的一個溫文爾雅的親戚,因交通事故損傷大腦,外傷愈合后,性格變得急躁、易怒、沖動,具有明顯的攻擊性,甚至打罵自己的母親。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這樣的事例很多,如大病初愈的人,生理的病好了,而性格卻變得抑郁寡歡、木呆遲鈍。如毒品成癮的人,健談外向的性格很快變得沉默寡言、精神渙散。總之,大量事實證明,生理基礎因素對性格的影響是致命性的。
這意味著,遺傳因素作為主要的生理基礎因素之一,對性格的代際影響也應該是決定性的。例如,由于領養、遺棄或拐賣等原因導致幼小時便分離的兄弟姐妹,后天的生活習慣和環境迥然不同,但性格卻驚人的相似。所以,生理基礎因素在性格的構成中占住絕對的主導地位。可惜的是,現代自然科學對這個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心理學對此也是熟視無睹。
科學沉默的地方,通常也是迷信盛行的地方。在近幾十年一真火熱的“成功學”中,過份夸大后天的人為因素、習慣因素對性格的影響,“性格決定命運”儼然成為流行格言。竊以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心靈雞湯”。
其一,決定性格的因素很多,能由人為決定的行為習慣,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其二,決定命運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機遇、成長環境、偶然事變、隨意的一次選擇等等都可能導致不同的人生走向,從而改變命運;性格只是這眾多因素之一,而且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因素。(參見《什么是命運》)
因此,“性格決定命運”是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
當然,后天的生活習慣因素對性格形成的影響,不可忽視,或說,性格具有后天的可塑性。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人生影響甚大,不良習氣危害至深,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后天的生活習慣因素對性格形成的影響有多大?性格的可塑性有多大?這是另外的問題,不是一碼事。
由于生理基礎因素在性格的構成中占住絕對的主導地位,是一個人骨子里的秉性,所以才有“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說。至于性格中可塑的部分、可左可右的部分,恰恰是性格中非本質的、表象的部分,而性格中最內在的、秉性的部分是不可塑的、先天的、固有的、非人為的。如果人為地、刻意地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就違背物質決定意識原理,恰恰會導致人格撕裂、心理錯亂,得不償失。
性格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褒貶好壞之分,如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內向者謹慎沉穩但疏于表達,外向者活潑開朗又容易沖動,各有長短,而且長短都是針對具體事情而言。拋開具體事情,就性格本身而言,內向外向無所謂好壞。
因此,我們要正視性格的先天性、客觀性、物質性。
這意味著,我們要公正地對待不同性格,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抑郁癥患者、肝病患者、腦組織損傷者、心理遭受重大打擊者等等,應該給予應有的同情和尊重。因為這是腦組織的問題,不是個人主觀上的問題。
這意味著,我們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格(當然這不能作為不良習慣的借口),并充分發揮利用自己的性格。
這意味著,找一個性格認同的伴侶,真的很重要,不然,生一個性格不認同的孩子,麻煩就大了。——開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