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敢以人生、生命、幸福為命題的作品,我基本不會翻看。人生這個玩意的復雜程度和變幻莫測,豈是一本書,甚至一篇文章能講述清楚的?尤其是《人生不過如此》這種充滿裝逼氣息的淡泊語調,更是讓人聽而不屑。
這種書單看書名,基本就能猜測出作者想寫什么,無非是想表達人的一生要淡看名利、貧富、貴賤、得失這些東西。沒翻看之前,我以為這又是一本告訴人不必追求財富、名利,安慰人平凡可貴的雞湯。待到把書看完,才知道自己不該把林語堂先生和現在的雞湯作家一概而論。
提起林語堂,很多人可能只對這個三個字有個模糊印象,那么我先用兩個簡短的介紹,來幫助大家記住林語堂這個名字。
前幾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文章出軌一事中,馬伊琍一句"且行且珍惜"不僅為她贏得眾多名譽,更是火遍整個網絡,微博、朋友圈、各大媒體。當時人人都在重復的刷著這一金句,但是大多人都以為這是馬伊琍的原創。"且行且珍惜"的上一句就是"人生不過如此",在其后還有一句話,也在眾人之間廣為流傳——自己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這兩句話的出處,就是這本《人生不過如此》。
第二個是"humor"這個單詞,大家都知道這是幽默的意思。幽默與搞笑、滑稽、逗比不同,幽默代表一種有情趣,有智商、有素養的趣味。它的對人是一個很高的贊揚。而這"humor"這個單詞,就是由林語堂翻譯為"幽默"。他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文中幽默處處可見。
以后但凡有人提起以上兩個金句,或者提到幽默這個詞語,你就該想起林語堂。
《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我為什么強調是散文,現在大多人口口聲聲喊著讀書,卻根本區分不了實用性書籍和非實用書籍的區別,以為隨便拿本書就算讀書,最后還得出一個讀書無用的結論。
實用性和非實用性這兩類書籍作用不同,因此讀法也不同。實用性書籍,在沒專業基礎時最好按順序從第一頁讀起,要么很可能看不懂。散文卻不必擔心這點,讀散文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便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讀起,再延伸至全書,甚至你只看書的一部分都行。
《人生不過如此》是非實用書籍,你就可以隨便挑選章節來讀。這本書準確來講不是講人生,這只是林語堂先生記錄自己的人生的隨筆,并對人生發表一些簡單看法。全文無宏觀性的人生規劃,告訴你未來該怎么做,該達成什么成就,也不會下定義般的說出什么樣的人生值得一過。
如果讓我推薦這本書,我首先會想到推薦給有癖好之人,如好煙、好酒、好游戲、好讀書、好寫字等,尤其是好煙之人,他們看了這本書后80%會轉給老婆、女朋友或者同種癖好的基友閱讀。這有點沒抓住書的重點,不過我想以先生的豁達,肯定不會在意。
第二個我會把他推薦給所有未婚、初婚、尤其準備著結婚和不打算結婚的獨身主義者。
《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書中最核心的一個詞圍繞的就是"快樂"一詞,林語堂自己也鄭重聲明他是個享樂主義者。而影響人生是否快樂的最大兩個因素就是工作和婚姻,或者說是事業和愛情。
事業的成功和婚姻的的美滿,一直是衡量人生是否快樂的重要標準。
不過,這個世界的很少兩全其美,現實中事業和婚姻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深。有人會為事業放棄婚姻,也有人為婚姻放棄事業,也有人一直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卻都是苦苦不可得。
那么,到底事業和婚姻哪個對人生更重要?
《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書既然談人生,肯定避不開這兩個因素。書中先生直言不諱的說道——婚姻重要,這本書的三分之一篇幅基本都在談女人與婚姻,這也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
林語堂先生把婚姻看作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把生孩子看作是男女一生最重要的事。甚至他直接言明:
不管什么原因,一個男人或女人沒有把子嗣留在這個世界就是他所犯的最大罪惡。
這個觀點放至現在,難免會遭受到眾多人的批判。它雖然冷冽偏激,但是我們冷靜下來,細下客觀思考,也會覺得它合情合理,畢竟生育是人的本能。
況且,這一觀點不止林語堂先生提倡,國外大哲羅素在《幸福之路》中也將生育定位人類幸福的最大標準,國內魯迅先生也說過人類發展的階段是:生存、溫飽、發展,發展不就是生命的延續嗎?
如果你因為上邊那句話而放棄這本書,我就得懷疑你的誠懇性了,要批評一個人、一個觀點前,你至少得充分了解完人家所表達的觀點才行。
林語堂先生雖然把婚姻定為一生最重要的事,但卻不提倡盲目的為結婚而結婚,他說在結婚前一定要明白:
結婚生活不是完全沐在蜜浴里的,一半也是米做的。
他對婚姻的定義也是無比準確,他說婚姻就是讓兩個個性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的人過同一種生活。如果你只一心妄想這婚姻的美好,而不想承受其中的痛苦,那最好還是不要結婚。
在書中,林語堂先生甚至還給出了男女的擇偶建議,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真不相信這是幾十年前的著作,書中所描繪的建議和我們現在的現實是如此接近,拿到如今作為擇偶標準都完全通用。具體什么,我就不在此湊字數了。
《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書中關于婚姻的言論精彩太多,這里不便全抄。如果你是是一個未婚者,或者已婚著,尤其站在婚姻門檻前的男女,都值得去讀這本書中討論婚姻的部分,尤其是《你的林語堂》和《人生最重要的一步》這兩篇。不過還是那句話,這是散文,你不必全讀,強迫讀自己不喜歡的章節,往往會錯過書中的黃金。
人生兩件大事,事業和婚姻,這是毋庸置疑的觀點。描寫婚姻和女人,林語堂先生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是對于工作,林語堂先生的篇幅并不多,甚至少到可憐。
他不提倡工作,他提倡享樂主義式的玩樂,他反對因為工作放棄玩樂。在書中,他用大量篇幅談到樹與石,談到避暑、花草、瓶史、釣魚這些玩樂的事,卻很少談論工作,如果你喜好玩樂,也可以讀讀這些章節。他所形容的那些人生之樂,基本都是些我們觸手可及的快樂,甚至根本不需要太努力就能達成。
看了這本書,不少人對人生的看法可能會改變,認為人生不過如此,不過是做一些不累的事,比如養花、種草,甚至躺在家看電視,然后找一個志趣相投的人,不計較得失,名利,貧富,貴賤,簡簡單單的過完這一輩子!
如果你真這樣想,那這本書你真是白讀了。
這本書的核心是"快樂",林語堂寫這些東西時已經上了年紀。上了年級的人,的確能從閑適的生活中感覺到快樂。
但是,如果你是個年輕人,閑適的生活得到的快樂,根本比不上努力認真做事得到的快樂。我們觀看林語堂先生的一生,他一生不僅沒單單玩樂,還是個徹頭徹尾的終身學習者。
對于年輕人,忙碌和磨練比閑適和享樂更能獲得快樂,這點我深信不疑。
年老時,看破人生的得失,名利,貧富,貴賤,可以停下來享樂。年輕人不一樣,年輕時看破得失、名利、貧富、貴賤,是為了更加努力。
因為現實不是每次努力都有回報,太在乎得失那些東西,往往會害怕失敗,不敢努力、不敢行動、不敢付出,就像因為得不了獎,就不敢參加這個征文懸賞一樣。
這里,我想用這本書中最精彩的一句話來表達對待人生該有的姿態:
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
一個優秀的人,不僅僅在婚姻中能經受的住美好與痛苦,放大到人生中更是,在痛苦和逆境中,依然充滿熱情的生活;在失敗和低落時,依然敢努力奮斗。
PS:
參加這個三天,讀三本書,寫三篇讀書筆記的活動時,我初始也想過近十萬人,寫了估計也沒獎,那還不如不寫,省事也省力,也不會承受失敗后的痛苦。
但是轉念一想,估計大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就像博弈論一樣。我開始看書時,很多人不動,就已經超過不少人,我把書看完,動筆時,又超過不少人……
抱著這種心里,我開始看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個小時,看完第一遍,又用了五個小時看了第二遍,接著提筆寫這篇讀書心得,中途因為打游戲中斷了好幾次,終于在下午沉下心來,用了四個小時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