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很多很多贊,我不在乎唱個蓮花落。
一
我們愛數字。《小王子》里說:
大人熱愛數字。如果你跟他們說你認識了新朋友,他們從來不會問你重要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說:“他的聲音聽起來怎么樣?他最喜歡什么游戲?他收集蝴蝶嗎?”他們會問:“他多少歲?有多少個兄弟?他有多重?他父親賺多少錢?”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他們了解了他。
.
如果你對大人說:“我看到一座漂亮紅磚房,窗臺上擺著幾盆天竺葵,屋頂有許多鴿子……”那他們想象不出這座房子是什么樣的。你必須說:“我看到一座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他們就會驚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
這就是我們熱愛的數字,凡事都要量化。所聞要有數據,所見要有圖表。行事要看利弊,結果要看得失。
我們力圖用“+” “-” 符號和十個阿拉伯數字讓一切事情都變得簡單、一目了然。----假如寫作屬于藝術,那么這一切中也包括藝術。
二
藝術價值是否可以被量化?
看過很多闡述藝術的句子。比起很多意象化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民大學數學老師王小波的說法:
怎么做對是科學,怎么做好是藝術;前者有判斷真偽的法則,后者則沒有----藝術的真諦就是要叫人感到好,實質是完美無缺。傳授科學知識就是告訴你這些法則,而藝術的修養是無法傳授的,只能夠潛移默化。
王二這人一向放蕩不羈,且比起雜文,他更看得起小說。所以我覺得這段他僅僅是意思到了,但沒有用心寫。我的意思是:應該把它們改的整齊一點,按照ABBA或者ABAC的句式排列一下,這樣就成了“金句”,有利于大面積傳播。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王二活到今天做公眾號,即使以他洞察之精準,筆力之強悍,寫一篇闡述科學和藝術區別的文字進行推送,就算精心編排出一些“金句”,也不見會成功。
因為很難會有100000+的人會有耐心,在手機上看一篇探討科學與藝術的文章;也很難有幾個人會在朋友圈里,轉發一篇討論藝術的文章---在我們通往財富自由的路上談這個,就你清新脫俗唄?
所以王二的文章失敗是必然的。這和他所述的“完美無缺”無關,和他所述的“真諦”無關,也和是否能給人美感、是否潤物細無聲無關。
對,只和100000+有關,只和數字有關。
就像要介紹一位叫埃克蘇佩里的人一樣,如果我們說:
這是一位偉大的人,他是二戰時期艾森豪威爾欽點的飛行員,是一位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犧牲的英雄。他同時也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小說家。他寫過一部很好的小說,用簡潔、優雅的筆法寫了一個純凈而憂傷的故事,在簡單的童真下蘊藏了一整套哲學體系。
我們感受不到他有偉大,我們也不太想知道這部小說有多好。
如果說: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小王子,全世界發行1億冊,發行量僅次于圣經!
我們就會驚呼:多么偉大的一個人,多么好的小說啊!
三
我們進入了數字時代,試圖用數據來分析一切。包括“寫作”。
數字成了檢驗一篇文章好壞的標準。
數字成了我們是否點開一篇文章的依據。
不管你承不承認,打開APP,手指滑動,頁面翻滾。標題密密麻麻,最后讓我們定格的,往往就是點擊最多、獲贊最多的那一個。
我們寫好一篇文章,點擊發送,頁面跳轉,發送成功。我們最期待的不是這篇文章是不是自我認同,而是能獲得多少點擊、得到多少紅心。
成則喜,敗則喪。
我們特別愿意追隨100000+,我們也以100000+為榮。
我們要追隨熱點,滿屏的詞語大會,滿屏的民謠趙雷;然后又滿屏的歡樂五美,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被操縱著思想和雙手;
我們要調動情緒,為此不惜放棄中立刻意偏激,即使違背本心也在所不惜,因為溫吞水的東西毫無吸引力;
我們要制造焦慮,然后直擊痛點;然后圈定目標,然后拆書提供方案;
我們發明真理,我們研究心理,我們香艷獵奇,我們琢磨標題。
我們精心排版和配圖,我們仔細統計文章的長度。
我們不是在寫作,我們是在推銷。‘
我們不是在表達,我們是在乞討。
乞討很多很多贊。
(說的對,請賞一個贊唄。)
**謝各位點贊的朋友留言調戲了。本來寫著玩兒,現在弄的好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