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余輝正慈祥地撫慰著故園,果樹和花草都鍍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色。遠處的果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近處的菊花正在蒼勁有力地綻放;幾只家雞在院子中央追逐歌唱。
陽光也打落在靠墻而坐的父親身上。70多歲的老父親身穿寶藍色的中山裝,頭戴黑色的平頂帽,鼻梁上架著一幅金邊的老花鏡,正饒有興趣地玩手機。他一會兒跟朋友視頻聊天,一會兒看新聞頭條,一會兒聽他鐘愛的花鼓戲。顯得是那樣堅毅而從容,似乎忘卻了周圍的一切……
望著妹妹發來的視頻,我的心里有幾許安慰,父親有他自娛自樂的快樂;有幾許自責,他能陪我長大,我卻不能陪他老去;有幾許不安,但愿就這樣一直歲月靜好!
父親的經歷于我是一本厚重的史記。多少次我都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來閱讀,今天終于拉開了序幕~~
一、苦難的童年
我父親于1944年出生于湘北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在那樣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受了不少疾苦自不必說,更可憐的是父親自幼喪母,在長輩的評論中爺爺還是個不稱職的父親,這無疑讓父親他們兄妹的日子雪上加霜,又因早產,父親身體體質先天不足。
在父親的回憶里,為了把肚子哄飽,他們兄妹大部分都是野菜加米飯的日子,甚至塞一把枯豌豆裹腹過夜也是常有的事。也許正因為這樣的生存環境和自身條件,讓父親從小就體驗到了生存的危機感,也明白了要想改變命運必須用知識武裝頭腦。
父親16歲時,好不容易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的縣高中,可貧困的現實條件又將父親拽回了農村,輟了學。
二、父親的教師夢
青少年時期的父親,正值新中國成立后的早期經濟建設和各種政治文化運動頻發時期,也是掃除文盲的年代,父親成了家鄉稀缺的知識分子,被老村支書提拔為鄉村臨辦老師。
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初,父親在校執教近20年。教育出了近兩代學生,也可謂桃李滿天下。父親熱衷于他的教育事業,對工作認真負責,受到了鄉親們的一直好評與認可。
我出生后不久,父親生了一場大病,險些被病魔奪走了生命,他不得不請假治療。在父親休假治療期間,由我們村新村長的兒子代替父親在校任教。然而等父親康復后再去學校上班時,村長卻利用他的職位之便強壓下來,不讓我父親再上三尺講臺,目的是為了讓他的兒子繼續留在其崗位上。
向來與人為善的父親覺得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可告狀無門。村長為了安撫我父親,安排他去林場上班。可沒過多久,農村大興“退塘還田,退林還地”,村里的林子被伐光了,父親也只得回家務農。
70年代的末期還是吃大鍋飯的日子,個子小體力弱的父親很受體力強的高個子歧視。不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嗎?我的材是什么,又到哪里去施展呢?那時的父親常常感到前途迷茫,幸好有賢惠善良的母親相伴,讓貧賤的生活多了一絲慰藉。
三、父親的致富夢
好在父親回農村后沒多久,就開始搞土地個人承包責任職。不管務農技術如何,總之是吃自己的飯,沒必要看別人的臉色。父親也有他的想法,那就是通過科學種田,改變命運。
(1)果園致富夢
父親從生產隊長手里找來《科技日報》,又從書店買來一些科學種植與養殖的書,著手打造他科學致富的夢想。在他的運營與管理中,我們家房前屋后的兩畝多自留地成了父親的操作舞臺,種滿了不同品種的果樹。
為了果樹高產和果實可口,父親除了科學培管外,還要剪枝與嫁接等,在他的辛勤勞動與鍥而不舍的付出下,成熟的果實著實迷人。四月的枇杷;五月的桃子和李子;七月的梨子;八月的棗子;九月的桔子,柚子;十月的柿子與板栗……家里常常熱鬧得如鬧市一般,惹來了十里八荒的買客。
只是這樣品種繁多的水果,并沒有改變我們家本來貧窮的面貌。我想也許是因為成本太小不成規模,賣不出成整的收益,不過多了也會擔心銷售問題,那時家鄉交通封閑,農副產品找不到輸出的方式;也許是這些都只是零星小吃,鄉里鄉親的,父母不忍心叫高價,給來買的鄉親們賣一半送一半。
(二)苧麻致富夢
90年代初期,出現了一奇怪現象,一直無人問經的苧麻突然“咸魚翻身”,提升到6元/斤的好價格,有苧麻賣的農戶嫌還太少,沒有苧麻賣的農戶特別眼紅。苧麻本身是一種生命力特別旺盛的廉價植物,又加上好栽培管理,于是家鄉的大部分農民都瘋狂栽種苧麻,我父親也不例外。
接下來的第二年春天,父親以高價買回了大量的苧麻蔸,他計劃栽種2畝水田(占我們家水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在父親的鼓勵與宣傳下,我們全家精心勞作,花了大量的人工和肥料成本,從來沒有受過如此待遇的苧麻長勢喜人,父親脫貧致富的夢想也勝利在望。
轉眼到了苧麻的收獲季節,可村里只來三兩個收購苧麻的商販,且把價格壓得老低,遠遠的低于預計價格。除了幾位急等錢用的鄉親賣了一點外,大部分村人都將曬干的苧麻囤在家里,希望等到價格抬高了再出售。
可后來遲遲不見來收購苧麻的商販,至到那年的冬天。村民們一年的血汗和滿懷的希望,沒有換來一分錢的收獲,最后只能成為廚房里燒飯的一把柴。在母親的埋怨聲里,父親不得不將苧麻田毀掉,只是心中的無奈與迷茫,讓人欲哭無淚。
為了改變家庭的窘迫,父親除了正常的田地種植外,還多次分別嘗試過其它的途徑。他曾用11號量天尺做過竄鄉收購雞蛋的商販;他曾用蛇皮袋到深山老林里采摘藥材賣;他也曾精心地種過藠頭,只不過結局也類似如苧麻一樣的噩運。
每個農民都渴望自己用血汗換來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以此解決家人的溫飽與日常開支 ,然而在偏僻落后的農村里,在封閉盲目的投入中,在微薄的成本支撐下,常常事與愿違。不是豐產的農產品不值錢;就是值錢的農產品沒豐產,讓農民喪失了種田的熱情。
為了我們的成長與學習,為了一家人的吃住與開支,父親既使多次創業受挫,仍然堅強地引領著我們默默前行,嘗試著用各種方法改寫貧窮落后的面貌,至到我們長大成家。
現在的家鄉,因年輕的村民都外去務工,我們姊妹也在外成家,父親看著原來分寸必爭的土地就要荒蕪,心里非常不安,又栽種了許多藥材。我們多次勸說父親將土地退還村里,可父親怎么也割舍不下。
四、父親的“望女成鳳”夢
有人說母愛是慈祥的,父愛是嚴肅的,而我們家恰好相反。父親待我們性格溫和,注重教育,處事也樂觀豁達。
兒時的我常常扒在父親的背上玩耍。記得他給我講故事的情景;記得他陪我鍛煉身體的往事;記得他給我做各種玩具的場景。無憂無慮的童年里,是父親教會了我們如何撥弄人生最美的琴弦!
在父母親的溺愛下,我的童年比一般的孩子都皮,而且混沌不清,學校的教育方式對我根本不管用,是父親不厭其煩地把我扶上讀書之路。記得從啟蒙到小學四年級,父親幾乎每晚都給我開小灶補習。從讀書識字到做算術題,再教讓人頭痛的作文,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另外還給我買了好多農村罕見的課外書。在父親的熏陶下,我也樹立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為我今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我外去工作后,父親總是十天半月寫信與我,告之我在外要如何生存,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再學習。閱讀父親寫的家書,使我在外的日子不孤單,即使在通訊便利的今天,父親也常常發一些自撰的打油詩到群里聊家聊國,讓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許無窮的樂趣!
五、父親的詩和遠方
“兵荒馬亂,不餓手藝人”,父親非常羨慕精湛的手藝人,這樣可以改善不確定的生活。然而不富足的家底與不充裕的時間,注定了父親只能想想而已,可不肯服輸的父親還是在勞作之余學會了不少手藝。
父親熱愛古典文學,常常秉燭夜讀,以此來緩解不得志的苦悶;他也酷愛中醫,家里不僅有多部中草藥書籍,房前屋后還栽種了很多藥材,小病痛都能自己解決;他還擅長雕刻印章和做竹蔑活。
能者多勞,很少見到父親消停。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也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父親總是有事做,不是操持田里地里的活,就是整理他的詩和遠方。
前來向父親求印章、洗菜藍或藥方的人時常有之,父親也從來不拒絕別人的請求,總是想辦法滿足。這為父親贏得了很好的人脈與聲譽,我們家有困難時,都能及時得到鄉親們的幫助。
一個農民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旱澇保收。鄉親們為了感恩父親,也為了他們的孩子在校學到真本事,他們幫父親實現了這個愿望。父親50多歲時,又被鄉親們推薦到私校任教近十年。
父親前后任教近30年,但從來沒有享受到正規老師的退休待遇,真是令人痛心!事以至此,又能有什么辦法?也許上蒼有眼,正以別的方式回報著他,讓父親現在通透豁達,健康平安。
回望父親這70多年的風雨人生,經歷了太多的挫折與失敗,經歷了太多的無望與掙扎。在歲月的打磨中,父親待人依舊熱情又隨和,處事依舊堅忍又頑強。也許父親正如那個不停掘井的人,雖然多次未找到脫貧的水源,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也從來沒有向命運屈服過。
歲月悠悠,一晃我都已成為中年之人。在外漂泊打拼的日子里,常常也會遇到很多不盡人意的事,但想想父親走過的彎路,踩過的坑,覺得也算不了什么。似乎我也遺傳了父親的某些基因,愛好非常廣泛,在我樂此不疲折騰不休的時候,也明白了父親當年有多快樂。
愿秋日的陽光穿過果林,打在父親身上的時候,帶著我無限的敬意與祈禱!